最后一场电影与过去和解海报剧照

最后一场电影与过去和解超清720P

  • 埃乌杰尼亚·科斯坦迪尼,劳拉·莫兰特
  • EmanuelaPiovano

  • 剧情片

    意大利

    意大利

  • 2017

    @《最后一场电影与过去和解》相关热播

    @最近更新剧情片

    @《最后一场电影与过去和解》相关影评

    本文曾以合著的方式发表于“奇遇电影”公众号,题为《台湾曾有一段重口味的电影「黑历史」》。缘起:被遗忘的一页去年年底,我在艺穗影展上看了杨力州导演的纪录片《我们的那时此刻》(该片原本为金马奖50周年的“献礼片”,2016年在台湾公映),影片梳理了金马奖的历史,却不拘泥于金马奖——导演塞了不少私货进去,其中的一份私货,便是“台湾黑电影”。影片中收录了几个“黑电影”的片段,让我大为惊异——台湾也曾经拍过这么cult的影片!当我们谈论cult片史,或谈论台湾电影史,“台湾黑电影”都是被忽略的一页。“台湾黑电影”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风靡一时,但现如今,这些电影普通影迷已经难得一见。台湾近年修复了不少“台湾新电影”的作品,而与之几乎同期的“台湾黑电影”,却一部也没有修复。这是被遗忘的一页,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把它们遗忘了。杨力州导演之外,另有一位纪录片导演侯季然,于2005年交出了《台湾黑电影》这样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侯季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台湾黑电影”之“父”,因为“台湾黑电影”这个名称,正是来自于他的同名纪录片。在“台湾黑电影”的火红年代,它的名称其实是“社会写实片”——尽管这个类型的影片大多与“社会写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A、黑“台湾黑电影”的黑,与黑户(身份)有关,与黑帮有关,与(社会)黑暗有关,但与黑色电影无关。黑户。被影史遗忘,是为黑户。我们谈论台湾电影史,会谈论“健康写实片”、“爱情文艺片”(以琼瑶片为主)、“爱国宣传片”、“台湾新电影”,但几乎不会谈论“社会写实片”。想谈论也难,那些影片,大多已经散佚。侯季然为拍摄《台湾黑电影》,遍寻官方仓库与民间收藏,也不过找到数部。《台湾黑电影》算是为这批影片找回了身份,还重新命名了。因为大部分影片我们是看不到的,所以,这个身份主要是档案里的身份而已。如果不及时抢救这批影片,它们仍然会从档案中消失。黑帮。女性复仇是“台湾黑电影”的一大特色。有复仇,就难免有帮派。但与一般黑帮片中的社会关系盘根错节的帮派不同,“台湾黑电影”中的帮派一般是非常“单纯”的,只为反抗与复仇。比如《上海社会档案》中李丽芳(陆小芬饰)的“帮派”,其实只是一个流氓小团伙。黑暗。“台湾黑电影”中的社会背景大多是模糊的,或者以台湾之外的地区(中国大陆、香港等)为背景。因为,这些电影中的“社会”,都是黑暗的。还因为,那个年代的台湾,是有“电检”(类似于“电影审查”)制度的。“台湾黑电影”当年被称为“社会写实片”,但据朱延平回忆,真正与“社会写实”相关的影片,其实只有《错误的第一步》(1979)和《凌晨六点的枪声》(1979)两部。而这两部影片,均是由朱延平编剧的,这也是他迈入影坛的“第一步”。这是少有的两部没有脱离台湾社会背景的“黑电影”,而它们在以“女性复仇”为主题的“黑电影”中,也是另类之作。“台湾黑电影”中的另一部另类之作是《少女初夜权——上海社会档案》,该片在当年是非常震撼(陆小芬的裸露以及惊人的自残一刀)的一部作品,如今也成为知名度最高的“台湾黑电影”。该片改编自大陆作家王靖的电影文学剧本《在社会档案里》(《电影创作》1979年第10期)。原著是“伤痕文学”的知名作品,电影对剧情的改编不多,但影片的“情绪”与“伤痕文学”的关系已经不大,正因为影片加入了“黑电影”的元素——女性反抗、血腥、色情等。不少“黑电影”中,“女性复仇”是让观众血脉偾张、痛快淋漓的环节,但《上海社会档案》中,“复仇”只以“堕落”和控诉的方式表现,并没有真正完成。再加上特殊的故事背景等因素,使得这部影片成了“黑电影”中的又一另类之作,也是台湾电影史上的“邪典”之作。台湾八十年代拍摄的大陆题材作品,还可以参考《皇天后土》(1980)、《假如我是真的》(1981,金马奖最佳剧情片)、《苦恋》(1982)等作品,这些影片堪称台湾电影史的一道奇观。B、Cult暴力、血腥、色情、狗血、怪异,这些是Cult电影的标签,而这些标签套在“台湾黑电影”上,很多时候也毫无违和感。上文提及的三部影片,《错误的第一步》、《凌晨六点的枪声》、《上海社会档案》其实都是不够Cult的“黑电影”。相对来看,《上海社会档案》的Cult味是最浓的,因为它有陆小芬这个“黑电影”的最重要的标志。“台湾黑电影”的Cult,我只在片鳞只甲中看到,期待有一天能够Cult个尽兴。“女性复仇片”是“台湾黑电影”中最主要的亚类型片,也是被议论最多的部分,但严格来说,“台湾黑电影”是有三个序列的,即“女性复仇片”、“犯罪片”和“赌片”。《上海社会档案》属于“女性复仇片”,而《错误的第一步》、《凌晨六点的枪声》都属于“犯罪片”。至于“赌片”系列,我无缘接触,只能存缺了。同时期香港也有赌片风潮,不知道“台湾黑电影”中的“赌片”,是否也与之相关。Cult是亚文化,也是意识形态。女性复仇,是反抗,是焦虑,更是宣泄。犯罪,是意淫,也是隐喻。赌,是自我麻醉,也是沉沦。在叙事上,“台湾黑电影”并不“社会写实”,但在意识形态上,它是“社会写实”的,是台湾“解严”前的社会压抑的一面镜子。C、造星及其他在“台湾黑电影”风靡的几年里,女星是卖座的灵药,因为暴力戏、软色情戏多来自她们。当年,陆小芬与陆仪凤、陆一婵、杨惠姗并称“三陆一杨”,她们堪称当年的“四大女煞星”。“四大女煞星”中,陆仪凤、陆一婵在“台湾黑电影”退潮之后,便已黯然失色。而陆小芬和杨惠姗却先后登堂入室,包揽了1983年到1985年三届金马影展的最佳女主角:《看海的日子》(陆小芬,1983)《小逃犯》(杨惠姗,1984)《我这样过了一生》(杨惠姗,1985)陆小芬还因为《桂花巷》(1987)、《晚春情事》(1988)蝉联33、34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此外,在许鞍华导演的《客途秋恨》(1990)一片中,陆小芬的表现也非常抢眼。“台湾黑电影”是工业流水线制作,与同时期的崇尚自主创作的“台湾新电影”并无交集。但陆小芬和杨惠姗,是“台湾黑电影”向“台湾新电影”输送的两名重要演员,两者也因此算是有了交集。杨惠姗在“黑电影”时期的作品,主要有《错误的第一步》、《凌晨六点的枪声》、《女性的复仇》等作品,前两部都是“犯罪片”,她出演的“女性复仇片”远不如陆小芬多,但她偏就主演了最具标志性的一部——《女性的复仇》。陆小芬是当之无愧的“台湾黑电影”的首席“女煞星”,主演了《疯狂女煞星》(1981)、《上海社会档案》(1981)、《痴情奇女子》(1982)等“女性复仇片”的抗鼎之作。1987年,杨惠姗在事业巅峰毅然引退,与夫君张毅导演投身现代琉璃艺术,创立琉璃工房,自得其乐之余,更成为业界翘楚。陆小芬在90年代开始便减少演出,赴美研修,醉心佛法,近年更转型为芳香治疗师。在“台湾黑电影”中,她们是复仇者,在现实中,她们成为各自的“人生赢家”。PS:并非无源之水“台湾黑电影”的出现,绝非无源之水。Cult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兴起于70年代中期,一般认为1975年的《洛基恐怖秀》是开山之作。在《洛基恐怖秀》之前,“邪典”早已存在,只是未成气候而已。近年,英国的影碟发行商“箭影”,修复发行了不少各个历史时期的“邪典”的蓝光影碟。发轫于50年代末的“日本电影新浪潮”,在其绵延的十余年间,出现了不少“邪典”,比如大岛渚、今村昌平、铃木清顺等导演的一些作品。而日本的“粉红电影”,也盛行于这个时期。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桂治洪、牟敦沛、孙仲、张彻等导演,也给邵氏拍摄不少Cult片,这些影片近年在欧美颇受欢迎,发行了不少蓝光影碟。而邵氏明星中,如陈鸿烈、陈星、戚冠军、王侠等人,都参与过“台湾黑电影”的演出。以上“三股势力”,大概就是“台湾黑电影”的“水源”。PS之二: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侯季然在拍摄《台湾黑电影》的过程中,从官方与民间“出土”了以下9部“黑电影”中的8部(胶片)。8部影片的胶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女王蜂》损坏到没有洗印厂愿意过带的程度。我们在《台湾黑电影》中看到的《女王蜂》的片段,是导演在一场庙会庆典放映中翻拍的。《黑市夫人》是侯季然念念不忘的一部“黑电影”,但至今没有找到拷贝。据统计,1979年到1983年短短五年间,台湾出品的“台湾黑电影”多达117部(按送审数量计算),而侯季然找到并取得授权使用的竟然只有区区8部。虽然只有8部,但都是“台湾黑电影”中比较重要的作品,如果能够修复的话,也足以举办一场“台湾黑电影”的“影展”了。当然,我希望有更多的“台湾黑电影”能够出土。我也相信,这些“台湾黑电影”绝对是“Cult电影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错误的第一步》(1979)《凌晨六点的枪声》(1979)《女性的复仇》(1981)《疯狂女煞星》(1981)《女王蜂》(1981)《上海社会档案》(1981)《痴情奇女子》(1982)《黑市夫人》(1982)《少女集中营》(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