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海报剧照

柳树

  • 萨拉·克利莫斯卡,彼得·米尔切夫斯基,安娜·科斯特威斯卡,娜塔莉娅·特奥多西娃,卡姆卡·托西诺夫斯基,内纳德·纳切夫
  • 米尔科·曼彻夫斯基

  • 剧情片

    比利时,匈牙利,北马其顿

    马其顿语

  • 2019

@《柳树》相关热播

@最近更新剧情片

@《柳树》相关影评

毫无疑问,曼彻夫斯基当然是作者型的导演。在圈粉无数的暴雨将至之后,有穿梭记忆、叙述、历史的《尘土》、有(我私下觉得可以剪掉1/3-1/4的)《影子》、有简直如马其顿之诗的《母亲们》,有挑战纪录片叙事形式与再现美学的Bikini Moon、当然还有《柳树》。影像与音乐风格强烈、摄影构图讲究、非单一线性叙事结构,这还是曼彻夫斯基的特色,在《柳树》中也依旧鲜明。或许柳树的主题比较古典吧。然而曼彻夫斯基粉是不会失望的(我想)。

我来看这部电影,可能不客观,因为我实在是太喜欢这位导演了,从中学时期看到《暴雨将至》完全折服以来,就是个粉丝。简直以崇拜李维史陀或者米兰昆德拉的心态来崇拜这位导演。如果你是昆德拉粉丝,从《玩笑》追过昆德拉每一部作品(直到《庆祝无意义》),大概就知道我在讲什么。

喜欢《暴雨将至》的人,会在《柳树》(Willow)之中读到一些熟悉的元素,比如三段式影片结构──已经不是一个在时间和叙事上自我封闭的圆,而是一个开展的圆:结构上开展,时间上开展,情感上开展。观众也还是会读到一些反复出现的象征,比如柳树、柳枝、石头、第一段的小孩与第二段男主角的名字(喜欢奇士劳斯基的人就明白这种神秘幽微的宿命与巧合)、在不同时空中相似面孔一闪而过(比如第二段影片中,在家庭生育计划折页上出现的年轻夫妻与三四个小孩──那年轻夫妻的脸孔不是似曾相识吗?)、求子的方法(比如用编织彩线绕在妇女腹部等,这也是Willow的电影海报之一)。重复出现彷佛循环,彷佛不可逆的命运。但这部影片有一点点不同了。

三段式影片,三个段落都是关于想要有个孩子的双亲。

第一段则是个独立的寓言,或者是个原型。第二三段间的人物关系有延续性。

第一段的寓言故事,似乎是发生在鄂图曼土耳其,时间可能是十三到十七世纪--并不是一般习惯看到的那种西欧的中世纪,而是中亚的中世纪。(看过导演前几部作品的人,很快感受到先前几部电影中的古老马其顿乡野──彷佛处于时间之外般的无时间性。)确实是archetypical──”arkhe- ‘primitive’ + tupos ‘a model’”,完全就是影片第一段在全片中的角色,是个原型,是个寓言。

影片第二段与第三段,拉回到当前的马其顿城市(我忘记是不是Skopje,好像是)。时间不同于静止的乡野,在城市里移动起来,进入现代。第二段的女主角是超市收银员,也在广场喷泉雕像扮装打工,换上戏服和观光客拍照赚点小费。这显然不是那个无时间性的、修道院壁画里的、石造屋彷佛百年不变、牲口缓慢在山坡上游荡的马其顿。是一个曾经伟大的帝国但现已没落的城市。而第二段的人物,跟第一段一样,都很贫穷。

第一段是贫穷、希望、喜悦与破灭。

第二段则是贫穷卑微、盼望、喜悦、未实现即已破灭、连夫妻关系都雪崩一般地瓦解。

第三段呢?第三段,终于有了一个小孩,从孤儿院领养的五岁小孩,眼神崭新清彻但始终面无表情也不愿意开口。年轻的养父试着与他说话几次,很快就放弃(「完全不像个孩子!」),养母尽管担心(以及难掩失望),依然全心全意地爱着这个孩子。想看到孩子的脸上是否会出现盼望、兴奋、喜悦(甚至悲伤),一点表情都好。但孩子沉默,甚至不是拒斥,而只是单纯地睁着眼睛没有表情。彷佛一切都映照在乌黑的眼睛里,但是一切都与他没有关系。

我在黑暗的戏院里睁大眼睛,看着那睁着乌黑眼睛的小孩,心里想的是,长大之后,他会不会就是《暴雨将至》里持枪四处游荡的年轻男子?小孩唯一的玩伴,住在楼上的吉普赛男童说:「虽然你妈妈不是亲生的,但是她很爱你。」此时,小孩面无表情地踩死了一只橘色的蛙。(我想起了暴雨将至里被孩童们扔到火中的那只乌龟。)

小孩始终不说话。

不知道小孩在来到孤儿院之前经历了什么。对他来说,存在与不存在,彷佛没有差别。在他的世界里,可能不存在还稍微好一些。

小孩最后终于开口跟母亲说话了。为什么开口?我不剧透了。

在一场映后座谈中,导演提到:母亲并不是怀孕生育的人(not the one who conceives),而是给予爱的人。Willow电影中,谈孩子(以及对孩子的渴盼),也谈忠诚(loyalty)与爱(love)。在不那么工整的三段结构之中,时间展开了。导演说:「为什么三个段落之中,只有第三段的女主角的孩子留了下来呢?」

其实影片看完后,我很感动。不是《暴雨将至》那种震撼,或者导演先前的《母亲们》那种深思。电影才到中段,我就感到「活下去」的意志与欲望。不是来自孩子的求生意志(三段式影片,头尾两段都着重母亲视角,第二段则稍稍增强父亲旋律),而是母亲们的强烈渴求。 在人命贱如蝼蚁的时代,目睹生命的到来原来这么稀少且深受期盼[ 任何方法都试过了,从丝线绕石绕腹、吃三块冰雹、求巫、不孕手术],其实我非常感动。

还有一点想提。

映后座谈中,有观众询问三段影片中的人物对映结构关系。有的人物支线似乎在结构对应中没有位置。导演说:如果在好莱坞的情节导向模式,那这个桥段可能就会被剪掉,因为在好莱坞的观念,这无法推进主线发展,但对我来说这有必要放进来,因为它能提供一种连结。因为我认为,并非一切都关于情节,也应该关于情感与观影经验。我们虽然需要情节来推动剧情的发展,那我觉得,以好莱坞传统来说,我们都有点太过在乎要了解(understand)一部电影,但我们应该要更常说我喜欢这部电影,而不是我了解一部电影。通常你去跟朋友分享的时候,都是因为你感受到你喜爱这部电影。

我引这段话,是因为,对于影迷来说,曼彻夫斯基还是曼彻夫斯基。我会将导演与米兰昆德拉相提并论,因为他们深思过叙事结构,擅长对比,直面存在的基本问题(有人会称之为哲学问题),还有,他们毫不滥情。

映后座谈时,观众总是会问到柳树是否象征生育。导演说,讲到柳树,它在很多文化中都有象征意义,我那时候做了一些研究,关于斯拉夫文化,事实上,生育就是柳树的其中一个象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柳树的繁殖方式很特别,而我真正想要选择柳树的原因,就是它也常常是一个悲伤的象征。我不了解华人世界,但在英国文学或马其顿文化,柳树常被联想到哭泣,但它又好像是一个很乐观循环的感觉,因为我们知道柳树的树枝是下垂而不会断裂,就像是回到自己生长的根。我觉得,它就是一个象征,其实也不是太重要。

导演不太喜欢把象征表述得太僵化,象征意义应该开放给观众解读。「你若要说是石头把三个段落串联在一起似乎亦无不可,因为石头也出现在三个段落之中。」但,关于柳树,他提到一个很诗意的形象:柳树的枝条长而弯,不会折断,长长地垂下来靠近根部,有点像是一个圆。一个不完美的圆。

在不完美之中,时间展开了。命运不再回到封闭循环之中重复它自身。时间开始转动起来,往前走。

有时我想,若以作者论来看待,可以说这是曼彻夫斯基少数比较温情的电影吗? (除了「影子」之外?)(或许「尘土」的结尾也可说有些许[稀少的]温情?)

但,我引用这个段落,矛盾再明显不过了:一部电影其实不须作者解释。事实上,要是导演不说,谁会将柳树与圆联想在一起呢?意念很强(影像音乐都很强),但情感太单薄了,不够饱满。 (就算我再怎么粉丝也无法缓颊。)

(其实还有一个主题是关于生命与死亡。但先暂时写到这里吧。这部影片的主调是生命,以及对生命的期盼。有个更大的主题是当前的马其顿,这个历史悠久民族复杂的国家。但这就更隐微了,得和导演的前几部作品连起来才能解读完整。因此我也暂时跳过。)

无论怎么说都是作者式的电影。看我写到这里,也很明显了。身为被《暴雨将至》圈起来的粉,我倒常觉得曼彻夫斯基的电影很像是写给马其顿的诗(要说极短篇构成的诗亦无不可),而Bikini Moonikini Moon是写给纽约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