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第四季海报剧照

见字如面第四季已完结 共11期

  • 王珞丹,牛骏峰,宁静,热依扎,叶璇,何冰
  • 综艺

    大陆

  • 2019

@《见字如面第四季》相关热播

@最近更新综艺

@《见字如面第四季》相关影评

*先打个招呼,本人是《见字如面》面的长期、忠实观众,对该节目的吐槽也好批评也罢,都是出于积极的目的,不欢迎任何杠精来教育我怎么看节目,或是挑字眼儿挑毛病来纠正我的观点。如有争执,我单方面胜利。首先说说优点吧。《见字如面》做到这一季,依然能保持理性和思考,这很值得称赞。节目在选取信件的时候不再严格限制于1对1,也不再限制于书信形式,而逐渐倾向于虚拟平台的社会人对社会现象的对话。这就打开了素材的选取大门,让节目组有了更多的主题可选,更多的文字可读。可讨论的话题变多了,这无疑是有益的,而且是聪明的,值得称赞。读信人方面发挥稳定。虽然往期的优秀嘉宾有一些没能回归,有点可惜,但新来的嘉宾也给人带来了惊喜,尤其是当读信人居然能脱稿的时候,声情并茂,感同身受,这样的明星、演员我想他们在工作中也一定十分出色。当然,也有些人读得……一言难尽。尤其是有一个年轻的男演员……出戏……僵硬.......如坐针毡。度日如年。话题的选择有所突破。所有的话题之中,我最喜欢“怯贫富”这个主题。其实,每个能用手机开通会员去看这个节目的人,可能都属于阶层中“靠上面,或者中间的一方”,苦于生计的人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看这类文娱,因为对他们来说,可能生存就已经竭尽了全力。弹幕里发表评论的人,不是信件里的人。我在三次元生活中见过那种“弱者都是不够努力”、“大家都是同一起跑线”、“他可以去xx让自己更强呀”的聪明话,很不喜欢。所以看到那期“怯贫富”的主题,看到嘉宾的探讨,自己感觉很受益。我知道这是真的,也想了解得更全面,想知道怎么去思考它,即便做不到什么,这也会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把真实摆给大家看,不粉饰不回避,也别管杠精说什么全面不全面客不客观。哪怕是撕破一个角——撕破一个角,就会有更多人看到,关注的多了才会推动改变,即便短期内做不到改变,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社会氛围,即便是一小部分。一个节目如果能让大家暂时搁置争议,坐下来理性的探讨。而不是成为激烈的价值观的战场。或是“聪明人”臭显摆优越感的地方(有人看东西多了,尤其是文艺、思想类的东西看多了,会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懂得多,充满了令人懊恼的优越感)。那,《见》这档节目就是有良心的,希望他能保持初心,长久的做下去吧。在“怯贫富”中的几组信件中,“毛力坦中学”的那一组朗读,我不喜欢。朗读者选择用一种愤怒的、咄咄逼人的态度来朗读,像一个喷子。尽管我赞同他信里所表达的观点,但是他的朗读方式让人火大,我皱着眉头听了一遍,在重温的时候皱着眉头又听了一遍。就暗暗决定再也不听这封信了,因为我感觉我在被人骂?。和前面“老校长的嘱托”、“上海的咖啡”相比,这封信的朗读缺少了理性、阐述、对话。其效果更像是“我很生气我要表现出来”,“我要教育教育你”,“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不容分辩”的感觉。这让这封信的接受度大打折扣。试想如果一个人在你面前激动的像一个喷子一样对你嗷嗷,你会愿意听他讲想表达什么吗?如果这封信是何冰老师读,即便是信中有激动的情绪,有想要阐明现状的急切,也绝对不会是现在呈现的这种效果。何冰老师他本人更像是一种理性的说明,规劝,宽容的风格,这种风格更能促进对话,现实中如果有人这样对我说话,我会很愿意坐下来,听听他想要表达什么。我觉得这才是《见》这种节目最提倡的。— — 题外话,或许这就是网络的一种体现吧,在网上人会变得容易被情绪裹挟、难以理性,无法探讨不一样的观点。很多时候争论者都在不停地阐述、重复着自己的话,攻击、质问对方的漏洞 — —第四季有一个逐渐暴露的问题,主持人。现在的模式是,每次信件读完,主持人开始讨论的时候,都一定要先发表一段个人小总结,总结出点什么来或者发表一大片个人见解。不但占用了很多时间,还消耗了观众因信件建立起来的兴趣,而且有时候话题总结着总结着,就不知道拐到哪里去了。有几次明显能看到,主持人说着说着不知道该怎么收回来了,不知道该用什么词了,还得硬生生的让嘉宾把话头接上把话题转过去,才能开始嘉宾准备好的分享。——而且有的时候主持人带起来的话题和嘉宾准备的、想说的不在一个线上评论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主持人存在感太强了。”嘉宾分享环节最重要的亮点是什么?是嘉宾啊。我们在经历了读信者充满感情的阅读后,想要了解更多背景故事,更多“干货”,想要得到学者们专业的见解,这也是只有嘉宾才能提供的独特的东西,主持人是做不到的。这个时候应尽可能地给嘉宾们多的说话空间。最近在看《朗读者》给我印象颇深,在那里,主持人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安静的听着对方说话,听着对方的经历或是观点,而不是生硬的插入主持人自己的见解和总结。你能感受到她是在认真的听在理解,偶尔才适度提问,把控一下方向(而且那每一期还是不同的嘉宾呢,不像这里基本都是固定的都磨合这么久了)。承上启下?给话题定基调?行,但是有的时候主持人你说的太~多~。说的太~乱~。嘉宾就像是自己作文中的一段素材一样。当然这里也可能有剪辑的锅,剪辑了过多的主持人段落,削弱了嘉宾的存在感。不管怎样,如果《见》的团队能看到,建议你们还是在节目中给嘉宾多留出一些段落。啊,对,还有一点。那就是“哈哈哈,哈哈哈”第四季基本上每期节目,主持人都要在某个时机和嘉宾“哈哈哈哈”一下,“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点.....然后他就....他还...哈哈哈”,“就是很好玩....哈哈哈”,有的时候这信根本就不好笑,甚至是比较严肃的信,或者稀疏平常普普通通的信,却总是要找到“哈哈”的点。中间几期节目,比较严肃,当时我看的几乎产生了一种警戒线,因为指不定哪里就爆出一段哈哈哈。这种哈哈与人对信的代入和反思感很违和,很不舒服。我记得有一期是归亚蕾老师的关于“友谊商场的服务态度”的,人家观众在那带入那个年代的情景呢,你那边哈哈上了,服务态度差....她还把报纸....很好玩.....哈哈哈......⚆\_⚆???.......我想这个“哈哈”可能是为了体现主持人与嘉宾互动和谐?或者是为了给话题打圆场?笑得不行了好愉快的结束话头进入下一环节?问题是有些哈哈它不好笑啊是在尬笑啊!我把这个哈哈哈的建议用作这篇评论的标题,因为这个哈哈真是戳人神经。。有好几次到了嘉宾分享环节,我都在心里几乎是祈祷:拜托,这封信没那么“好玩儿”,没什么好哈哈的,主持人你别带着哈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