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鸿传之火烧霸王庄海报剧照

黄飞鸿传之火烧霸王庄超清720P

  • 关德兴,曹达华,石坚,李兰
  • 胡鹏

  • 纪录片

    其它

    其它

  • 1949

    @《黄飞鸿传之火烧霸王庄》相关影评

    《黄飞鸿》电影系列始拍于1949年,创始人是导演胡鹏,名为《黄飞鸿传》,又名《黄飞鸿鞭风灭烛》,扮演黄飞鸿的是粤剧名伶关德兴。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关德兴主演了数十部以黄飞鸿为题材的影片,可以说在香港,关德兴这个名字一度和黄飞鸿是画等号的。当然后来还有成龙的黄飞鸿、李连杰的黄飞鸿,但是没有关德兴,就不会有创下系列电影世界纪录的100部《黄飞鸿》,更不会有代表中国儒家伦理道德观的英雄人物一黄飞鸿。 一个神话般的仪式1859年的某月某日,在佛山、广州或者顺德一带,有个12岁的小孩穿着单薄的衣衫,当街习武,顺带搭售自家出产的跌打药。他或许已经想好了漂泊生涯的下一站,但是他怎么也不可能预料到,他的名字正在他有板有眼的一招一式之间被推向了未来的历史,跨越时空,除养活了一大帮的芸芸众生之外,还成为香港乃至整个中国的一个民族偶像。 历史上的黄飞鸿一生颠沛流离、坎坷困厄,驾鹤西去的时候,后人甚至无力殡葬。碰巧他弟子的弟子朱愚斋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于是《黄飞鸿别传》在他的笔下诞生,对自己的这位师祖的人生道路进行了一次精彩演义。电影人的嗅觉总是敏锐,于是也就有了第二次演义。 1949年,香港导演胡鹏怀着牛刀小试的心态拍摄了《黄飞鸿传》,哪知道庖丁解牛解出的是大天地,在关德兴、成龙、徐克、李连杰一干人等的推波助澜下,百部与黄飞鸿相关的电影接踵而至,一举就问鼎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形成洋洋洒洒的黄飞鸿电影家族序列。电影凑了热闹,广播也不是省油的灯。香港电影史专家余慕云描述过这样的一番景象:上个世纪50年代,香港“播音皇帝”钟伟明连篇累牍地播讲与黄飞鸿有关的故事,听众也不厌,只要一开讲,就快马加鞭往家里赶。广播如此,电视剧也不是等闲之辈。虽然中年的、青年的、少年的黄飞鸿演义得差不多了,但是幼年的、老年的黄飞鸿还是“宝藏”一座座,尚待挖掘。 什么叫经典?经典就是要经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考验,并获得衍生的意义。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影坛的试金石,黄飞鸿电影位居武侠电影的正中要席,所以黄飞鸿电影曾经成为香港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一张门面。电影赋予“黄飞鸿”这三个字眼以意义,“黄飞鸿”这三个字眼让电影获取了力量。电影之内,“黄飞鸿”成了中国电影的一张品牌,成了捍卫民族尊严、维护人性善道的象征;电影之外,“黄飞鸿”成了他出生地佛山的一张文化品牌、旅游品牌,甚至就是一棵摇钱树。可是,这一切的热闹与历史上的黄飞鸿无关。这是影像的黄飞鸿,是文化的黄飞鸿,是商业的黄飞鸿…··可能惟独不是他黄飞鸿本人。 渲染之极归于平淡,演义之极归于真相。对于黄飞鸿的电影演义已经无以复加,但却一直无以得见一部最接近客观历史事实的黄飞鸿传记电影。或许,神话才是人们所需要的,酣畅淋漓的尊严和前俯后仰的欢乐只能来自一个神话般的仪式。 司徒安:黄飞鸿神话的诞生关德兴活现了黄飞鸿40年代胡鹏拍摄黄飞鸿其实是有点投机的性质,他那时候是有戏就拍,并没有想过长远的发展,或者说是有心无力,投资方对影片的投入很少,制作也很随便。是关德兴活现了黄飞鸿,让他的形象变得生猛。 观众喜欢有真功夫的电影,比如关德兴演过一个《神鞭侠》的片子,用鞭子打熄蜡烛,这就是关德兴的真功夫。 关德兴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生硬的人,不苟言笑的,这倒契合了黄飞鸿的形象。他也像黄飞鸿一样要求自己,把自己给神化了。他常常教导他人,坐要方方正正,不能靠在椅背上。50年代香港一共出产过60部黄飞鸿电影,除两部由白玉堂扮演黄飞鸿外,其他都是由关德兴扮演。关德兴成功地扮演了黄飞鸿,树立了一个典型的具有中国儒家伦理道德观的英雄人物形象,得到了观众的欢迎。 《黄飞鸿》不能拯救粤语片胡鹏和关德兴合作的时候,片子主要是在内地取景拍摄,因为朱愚斋的小说有很多内地的特色。但是拍了几部之后,朱愚斋的小说就没有了。后人继承他写的东西,质量不行,观众也越来越少。 1968年左右,香港粤语片卖向新加坡的版权价格一路走低。这个时候关德兴从美国回到香港,有人找他继续拍片子,他就找到了我去做编剧。或许有人认为,我们当时拍《黄飞鸿》是为了拯救粤语片,其实不是这样。我编黄飞鸿的阶段已经觉得粤语片没得拍了,完全卖不出价钱,行内人都觉得没有什么搞头了,我们就是想拍几部电影给人看。 胡鹏拍片子的时候,黄风是他的编剧。后来我做编剧的时候,黄风是我的导演。我要求的是,人物一定要有性格,不是一见面就开始打。不要把黄飞鸿神话了,他一样要被人欺负,所以在桥段上,我加入了一些迫害和一些追杀,要让黄飞鸿也进入危机境地。但我要求和导演谈戏的时候,他说:“你真烦,写出来就是了,只要内容的时间足够拍出来就行,不要谈了。”后来国语片里的黄飞鸿是“少年黄飞鸿”、“靓仔黄飞鸿”,有人甚至大写他和十三姨的关系,我觉得有点偏了,他们要的可能只是黄飞鸿三个字罢了,而且特技也用得比较多,不像以前完全就是讲求真功夫。 香港功夫片从《黄飞鸿》开始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他们主演的功夫片都可以直接追溯到“黄飞鸿电影”。或者说,是“黄飞鸿电影”逐渐进展到了后来的功夫片。在它之前的所谓武侠片《七剑十三侠》和《七剑下天山》之类是无法直接导出后来的功夫片的。 而且“黄飞鸿电影”在全世界都有名气。可以看做是中国走上国际的先头部队。很少有以一个人命名的电影可以超过100部,这在全世界都是没有先例的。尽管当时的电影制作水准很差,但它能走上国际舞台,我想是因为它讲究中国人的真功夫,发扬了中国文化。 如果说“黄飞鸿电影”对于香港社会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所有当时的“黄飞鸿电影”都主题正确,对社会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它们都是教导人应该忠孝仁义、尊师重道,这也是关德兴在拍片时的要求。其实这样的主题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过气了。 我觉得“黄飞鸿电影”已经风光不再,李小龙和成龙也把功夫片拍到了尽头,现在是“21世纪杀人网络”的时代了。在今天所能见到的关于黄飞鸿的记载中,以林世荣弟子朱愚斋写的《黄飞鸿别传》为最早,朱愚斋当时谈到了很多的武术渊源。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很有吸引力。现在如果还要继续拍黄飞鸿的话,也应该多一些涉及中国的历史和武术渊源。而不是简单的打打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