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笔海报剧照

鹅毛笔HD

  • 杰弗里·拉什,凯特·温丝莱特,华金·菲尼克斯,迈克尔·凯恩,帕特里克·麦拉海德,阿梅丽娅·华纳,史蒂芬·莫耶
  • 菲利普·考夫曼

  • 爱情片

    美国

    英语

  • 2000

@《鹅毛笔》相关热播

@最近更新爱情片

@《鹅毛笔》相关影评

开头就十分惊艳,死亡与创作,性与创作,都联系在一起,但高明在没有刻意去表现性,而只是语言上的性,使人生存于现实的克制与文字中露骨的表达之间,迷惑又混沌的状态。现实的一切与文学的一切都是相悖的,对于特定的人来说,写作是一种治疗,就像生病了要吃药一样必不可少。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把它当作指导现实的依据,将会酿成无可挽救的罪恶。

电影结尾理想化地把每个疯人安置在了合适的位置上,强迫症,躁郁症,都可以被安抚下来,而作家只配生存在牢房里。唯有写作这种治疗方式是不可扼制其传播的,危害极大。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把控自我,在普遍意识涣散的环境下,沉睡才是秩序。

西蒙修女与年轻爱人的私奔,唯一的乐观想必未来也是极乐之后的悲剧,那不过是属于青春的放逐,“理想主义是年轻人最后的奢侈”。可见对创作道德的呼唤是必须的,毕竟写作与现实的关系是那样大!(可怕的不是文学中人,而是文学的边缘人,并不懂得却想靠近,最终都是悲剧。)

从少女的人头落地到萨德的悠然创作,由萨德的癫狂状态口传作品到马黛特的惨死,再从马黛特死后的美艳到神父的臆想与疯魔,这是死与美的回环,与人的本性做着可怕的周旋。少女(美)的死亡带来创作的灵光,神父面前自甘做上帝的弃儿拒绝被救赎。被萨德吞下的十字架是意味着对圣明上帝的彻底反叛,还是以自我为上帝的终极追求?

这是萨德幻想中的自己,他始终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若不是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他怎会对妻子的不理解勃然大怒?他要的是笔和墨水,而非美食和性。)可在魔鬼身边的人,看到撒旦的人,他们该做什么?又该为什么负责呢?

我们,是不是就是在魔鬼身边的人呢?不要服从任何一种意志,到极端的意志反而会成为束缚。先锋派的彻底反叛,宣告的不是艺术的终结,而是对旧有艺术观念的质疑,这种质疑精神本身就是价值。保持反叛,就是变相地保持束缚,永远不会有人在此得胜,艺术才不会终结。那些艺术家啊,挣扎才会出佳作,若你不挣扎,现实多可怕。

Ps.其实细想,这个结尾处理得并不温和,它回归了现实,传达了这部电影适用于普通人(非艺术中人)观看的一个主题。抛去文学、创作、艺术云云,作为一个人,在合适的位置上,我们每天都做着该做的事。有很多人跳起来说这是妥协,这是不清醒,这是被束缚,若你果真这么想,那我可以认同,但若你觉得自己的境况还不错,也不尽然全都是外力的加持。就像那个一直不理解马黛特这群人在做什么的小女仆,她全片都在困惑,结尾却绽出了内心的微笑,面对轰轰烈烈的反叛,她吸纳自己愿意吸纳的部分,她既改变又维持着自己原本的生活,我想,这一定不是一件悲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