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来越好听海报剧照

乐来越好听更新至20210320

  • 内详
  • 内详

  • 综艺

    台湾

    国语

  • 2020

    @《乐来越好听》相关热播

    @最近更新综艺

    @《乐来越好听》相关影评

    1/24/2017更新:14个奥斯卡提名,在最佳影片的争夺中持续处于领跑地位。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抱怨这部电影过誉了,但我依然认为这是2016年的最佳作品!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影评,坚持看到最后会有彩蛋哦!喜欢的朋友求点一下“有用”帮顶一下呗 :) (不知道为什么点“喜欢”没有顶的作用…)
    1/25/2017更新:我知道大家已经可以在网上找到熟肉了,但情人节上映的时候还是希望大家能进电影院去再看一遍,而且最好是跟喜欢的人一起去。毕竟大屏幕和好音效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分外重要,我相信大家也会觉得这是值回票价的。至于是否需要看IMAX,因为画面比例的关系,其实普通的电影院就可以了。
    ---------------------------------------------------------------------------------------------------------------------------------------------
    2016带走了太多人,包括凯丽•费雪和她的母亲黛比•雷诺斯
    2016是一个很奇怪的年份。
    世界看起来更不和平了——贯穿全年的恐怖事件让人觉得分外不安全,甚至在年关将至时还在世界各地发生着各种恐怖袭击。但回想起近几年来层出不穷的那些让人不寒而栗的悲剧,我们似乎还是可以麻痹自己,假装习以为常,保持镇定。
    世界变得更分裂了——先是年初的英国脱欧,再是年底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及后续不断发出有争议性的言论。不过无论这些大事件是多么违背所谓的真善美价值观,所有的看法总有另外的一面,因此总有与我不尽相同的人享受着这些大事件的发生。况且对我们来说这些事件的影响可谓是微乎其微,因此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世界也继续失去更多深受爱戴的伟人——从英年早逝的“王子”普林斯到体育界公认“最伟大”的穆罕穆德•阿里。但最让人伤感的莫过于在年末最后的几天内我们接连失去了星球大战的公主莱亚饰演者凯丽•费雪,以及她的母亲,那个以《雨中曲》名垂青史的黛比•雷诺斯。但死神是不会翻查日历的,每年逝去的伟人也是数不胜数,因此这或许也并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吧。
    当然,可能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2016年的电影似乎也没那么好看了。在超级英雄大片和翻炒横行的2016,稀缺的成功原创作品让我感到了不少的失望。《超人大战蝙蝠侠》和《自杀小队》(我的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27446/)到底有多不好?我说不清楚。带着所谓政治正确的标签在年初名声大振却实则质量一般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跑赢在我看来上半年的最佳《瑞士军刀男》(我的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984389/)以及肯定会在奥斯卡上有所收获的出色作品《海边的曼彻斯特》(我的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370485/),在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上斩获最高奖,也让我觉得真心的莫名其妙。而在经历了一个近年来最烂的暑假档后,各大媒体终于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电影是否已死,超级英雄片是否正在毒害电影界(我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这是一个需要分开讨论的问题,不在此展开)。
    至少对我来说,2016肯定不是一个最好的年份——姑且称它为一个让人疲惫不堪的失望年份好了。
    2016......真的是让人觉得疲惫不堪的年份
    所以当我拖着疲惫不堪的状态进入9月份的时候,当我得知期盼已久的《爱乐之城》在威尼斯赢得满堂彩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行的意义在于观光,但对于我来说,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仅仅是为了呼吸一下科罗拉多新鲜的空气(大麻味?……),以及在特柳赖德电影节抢先观看这部特立独行的电影罢了。
    达米安•沙泽勒的前作《爆裂鼓手》相信影迷们再熟悉不过了。这部在我看来2014的最佳作品,虽不完美,却充满了火花和能量,甚至让人在观影后感到不自觉的亢奋。我还记得当年我先后6次进电影院跟不同的朋友去观看这部电影,就像是为了这剂会上瘾的兴奋剂一般。我大概只是需要去感受那最后20分钟的澎湃以及电影结束后观众们的热烈欢呼声吧?也正因为这样,我说走就走地去看《爱乐之城》,应该也只是希望沙泽勒能在这个羸弱的2016给我同样的那种兴奋剂般的感觉而已。
    在特柳赖德上,《爱乐之城》毫无疑问地赢得了当时包括我在内所有在场观众的心,甚至在播放期间就收获两次欢呼。这部在威尼斯打响第一炮后回到美国的影片,看似反好莱坞,却又再好莱坞不过。它是那么的反好莱坞——没有任何原始素材的音乐剧在当今的大制作人手中几乎是不可能被搬上大荧幕的。谁让年轻人们都不怎么喜欢音乐剧呢,更何况就算有百老汇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铺垫的改编电影也不见得能做得多好,比如几年前的《悲惨世界》就是一个不太成功的例子。所以编剧兼导演沙泽勒竟然能用6年的坚持把这么一部电影奉献给影迷们,实在是奇迹而又反好莱坞的一件事。但它又是一部再好莱坞不过的电影——镜头下华美的洛杉矶,俊俏得过分完美的男女主角,以及那甜美而苦涩的爱情故事,无不是好莱坞电影最让人熟悉不过的元素了。它是那么的好莱坞,以致于当那硕大而怀旧的圆体The End出现在荧幕中,当Made in Hollywood(好莱坞制作)毫不掩饰地出现在观众的眼前时,我一点都不觉得有违和感。
    而这份好莱坞感,这份沙泽勒所极力营造的感觉,除了给我那期待已久、似乎在2016无法感受到的兴奋外,更多的还是一份感动。
    《爱乐之城》——毫无疑问的2016最佳
    都说《爱乐之城》是对追梦人的致敬,是对洛杉矶的情书。这些对本片最直观却动人的解读,加上那绚丽华美却不失现代感的音乐剧内核,以及欠缺佳作的2016年前9个月,让我迅速爱上了这部电影(我当时的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96042/),甚至认为这是明显的年度最佳。但2016年是后劲十足的——包括《月光男孩》(我的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59907/)以及《海边的曼彻斯特》在内的一众独立电影作品让人对电影界不至于失去信心,也让《爱乐之城》显得没有那么的完美。更让我揪心的则是经过了特柳赖德时的蜜月期后,这部电影在我脑中开始慢慢显得不那么经得起推敲了。它是那么的独特而让人喜爱,却又是那么的充满缺点——略显单薄的人物设定,尽是俗套的剧情,以及那华丽但看似缺少主旨的结尾,都让它显得那么的欠缺。当我进行年末回顾时,纵观2016我所看过的电影,它在电影技术层面上不及《月光男孩》和《小姐》般完美,在情感深度上不及《海边的曼彻斯特》般深沉。我甚至开始怀疑9月时对它那过度兴奋的反应是否仅仅是因为太久没看过好电影而失去了应有的批判性罢了。
    然后,12月来了,《爱乐之城》终于开始了大范围的上映。我决定再次走进电影院,这次带上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部电影。
    128分钟后,我似乎再次失去了所谓的这种评判性的眼光,失去了客观看待这部电影的冲动以及能力。于是我走出电影院,又买了一张票,再次去经历第三次128分钟的兴奋和感动。
    当我再次走出电影院时,在夜半寒风中行走的我,虽然既没看过在戛纳名声大振的《托尼•厄德曼》,也没看过马丁•斯科塞斯历经二十多年等待所制作的《沉默》(已看,我的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289410/),以及还有更多更多的2016年影片没有观看,但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却从来没有这么清晰过。
    再看《爱乐之城》,它依然是我心目中毫无疑问的2016最佳。
    瑞恩·高斯林和艾玛·斯通所饰演的主角情侣可谓光芒四射
    都说爱容易迷糊视线,我大概也不能太客观地阐述为何我那么喜爱《爱乐之城》。
    我爱《爱乐之城》,可能是因为它是一部充满灵魂,充满性格和活力,充满爱的电影。它把我多年来都无甚好感的洛杉矶拍成了如梦般的天堂——无论是把那为人诟病的堵塞交通拍成五彩缤纷的色彩炸弹,还是把毫无生气的半山幽径拍成男女主角眉来眼去的踢踏舞场,抑或是把格里菲斯天文台这种充满理性气质的地标建筑换妆成全紫色调的约会地点,都给予了我无法言喻的浪漫感觉。也正是这种浪漫感觉,让作为观众的我们能明白开场戏中的一众追梦者们当年是为何被这座城市所勾引的。
    我爱《爱乐之城》,还可能是因为它那对已逝去的好莱坞的各种怀缅与致敬,以及它试图以一种现代的方式去照应那些经典的桥段。当艾玛•斯通所饰演的米娅面试失败后垂头丧气地走入复古风的公寓累瘫在床上时,一幅硕大的英格丽•褒曼画像挂在她的床边,这当然让喜爱老好莱坞片的影迷们欢心不已了。而《卡萨布兰卡》在片中不断地被引用,除了让更多的观众明白导演沙泽勒对老好莱坞的喜爱之外,似乎还有着更深沉的含义。当然作为音乐剧,少不了的还是对一众经典的致敬——无论是以色彩斑斓的服装对沙泽勒的挚爱《瑟堡的雨伞》进行致敬,抑或是傍晚时两位主角迷人的踢踏舞对《雨中曲》的效仿,都那么地让怀旧的影迷们觉得格外舒心。
    我爱《爱乐之城》,还因为它那值得一听再听的配乐。在怀旧的同时,沙泽勒没有选择强行把台词以歌唱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而是让歌声出现在该有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作为音乐剧的它真正乐曲的数量却并不庞大的原因。但数量上不去,质量却不会下来。同为《爆裂鼓手》配乐的贾斯丁•赫维兹,这位沙泽勒在哈佛的同学兼挚友,谱写了一众让人难忘的旋律来打动观众的心灵,更是在随后的剧情中不断进行不同旋律的混搭。当我们意识到音乐不仅是《爱乐之城》的签名,更是述说主角们喜怒哀乐的工具时,我们也多多少少能明白为什么歌曲大多出现在电影的开端——因为米娅和塞巴斯蒂安都还处于两情相悦的甜蜜期,因为他们还置身在与现实不相符的幻境之中。但当他们的关系急转直下时,当他们回到残酷的现实时,那些悦耳的歌声也悄然离去了。只有在最后他们试图逃离现实,去幻想“如果”和“本可以”时,由之前那些动人旋律所组成的乐章才再次奏起,让观众们为他们感到甜蜜与悲伤。对于这些充满性格的配乐歌曲,就连饰演男主角的瑞恩•高斯林也说道:“我不应该再重复去听这些配乐了,但这些旋律却依然感动着我。”
    当然,《爱乐之城》让我如此喜爱,还因为它有着这一对钻石般耀眼的男女主角搭配。这大概是当今荧幕上最过分美丽却又让人觉得无可厚非的情侣搭档了吧?无论是瑞恩•高斯林俊朗外表下的幽默感,还是艾玛•斯通那双大得让人不敢相信的眼睛下迷人的笑容;无论是高斯林苦练数月后那游刃有余的琴技,还是斯通完美诠释的最后那段感人的歌声;无论是他们两个在霓虹色的晚霞照耀下合拍的舞步,还是他们两个最后那让人惋惜的四目对视。这些都无不让观众们感受到这两位演员作为影星所散发出的光芒,让人不能自已地对他们所饰演的角色产生喜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观看电影是为了置身于一个脱离现实的幻境中。而缺少了这对应性耀眼的光芒,大概我们也很难说服自己去脱离现实,而《爱乐之城》大概也会因此逊色不少吧?应该说沙泽勒是走运的,因为他能使用这两位充满个人魅力的演员去诠释他笔下的角色。试想一下如果主角们换成最初的迈尔斯•泰勒(《爆裂鼓手》男主角)和艾玛•沃特森(《哈利波特》中的赫敏)来饰演的话电影会变成什么样,我反正是无法想象……
    怀旧的导演兼编剧达米安·沙泽勒
    但我最爱《爱乐之城》的原因,大概是除了对洛杉矶和追梦人的致敬之外,它还是对电影迷们的一封不折不扣的情书。当Cinemascope(一种五六十年代的老旧镜头样式)的字样随着画面的拉宽清晰出现在我的眼前时,当黑白的荧幕图标渐渐被那Technicolor(一种二十到五十年代时好莱坞使用的颜色处理方法)般泛黄的颜色替代时,我作为一个纯粹的电影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动。在大多数人都讨论着4K和高帧数的今日,当IMAX那锐利得没有死角的画面不断给观众们带来更真实的感觉时,我却为眼前的这幅与时代不相符的柔和画面,这幅在角落里不时能看到那不完美黑角的画面而鼓掌喝彩和无比感动。
    沙泽勒是一个怀旧的人。自然而然地,他笔下的角色便也是怀旧的人。女主角米娅害怕自己的舞台剧过分怀旧而不受欢迎,但犹如是沙泽勒替身的男主角塞巴斯蒂安则跟米娅说:“怀旧才是重点啊!(如果观众们不喜欢怎么办?)去他们的!”当然,《爱乐之城》的这种怀旧还体现在它作为音乐剧的身份上了。在这个所谓IP作品横行的世代,毫无前身的原创作品要有上佳的质量可谓难度不小,而原创的音乐剧更是难上加难。但沙泽勒为了向他的最爱——法国新浪潮导演雅克•德米的音乐剧《瑟堡的雨伞》致敬,6年来不断改进《爱乐之城》的剧本,终于在《爆裂鼓手》后得到机会完成自己的心愿,把音乐剧以一种现代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说,从第一幕开始,观众们就能感受到这部音乐剧的与众不同了。它不会为自己音乐剧的身份向观众道歉,因为正如塞巴斯蒂安所说的一样,沙泽勒不在乎观众们的意见,他只是执着地想完成自己的梦想罢了。
    但要不喜欢这部电影,大概是不可能的吧?从第一幕那将要成为经典的高架桥群舞长镜头(实际上是三个分开的片段在后期制作时接到一起的)开始,观众们应该不难感受到沙泽勒的野心,以及配得上这个野心的能力。贯穿影片那充满能量的镜头语言犹如电影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一般,充斥着自己的性格。它时而活泼而灵动,比如上面提到的开场片段;它时而惶恐不安,比如男女主角在餐桌上吵架后手持画面的不断抖动;它时而有条不紊地为观众们展开兴奋的幻想,比如末尾的蒙太奇。而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则是电影中光与影的使用。随着角色情绪调整的光线在制造了唯美画面的同时,更是让影片的梦幻感更上一层。它仿佛不断地告诉观众,欢迎来到这个与让人憎恨的现实所不一样的地方。
    关于2016,我会记得《爱乐之城》所带给我那最纯粹的感动
    这封对老电影以及影迷们的情书,大概在电影中秋季的最后一幕达到了高潮。当米娅完成最后那个动人的试镜,当塞巴斯蒂安跟她深情对视时,他们互相与对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永远会爱你的。”这像极了那句《卡萨布兰卡》中名垂千古的经典对白一般,让人回味无穷。正如七十多年前亨弗莱•鲍嘉所饰演的里克与英格丽•褒曼所饰演的伊尔莎那句标志性的道别“我们将永远拥有巴黎的回忆。”一般,塞巴斯蒂安与米娅在道别时都明白,无论他们的将来如何,他们都会有着这一段不可磨灭的La La Land回忆。
    而我,也不会忘记在2016年观看《爱乐之城》时那纯粹的欢乐和感动。因为那五彩缤纷而怀旧复古的画面而欢乐,也因为那在梦想前愿意放弃所有的勇气而感动。大多数人都认为《爱乐之城》的结局是甜蜜而苦涩的——明明相爱的两人终究不能走到一起,而只能在一首歌曲的有限时间内幻想在另一个时空的他们如何快乐地生活着。但在我看来,痛并快乐着,似乎才是更好的解读方式。他们当然要为自私地追求梦想而不能相宿相栖而忍受着一辈子的痛苦了,但也正是这种自私让这两个角色更靠近生活和打动人心。或许这才是更合理的结局吧?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在翩翩起舞时是那么的动人,但在电影的其他时候却失去了那种光辉,甚至用言语批判对方的追梦是一种罪。就算是结尾的蒙太奇也不能给予他们最完美的结局——在米娅成名的同时,塞巴斯蒂安也只能在身边放弃他的梦想了。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即便是Technicolor渲染下的《爱乐之城》也不是完美的,所以他们为了梦想有所牺牲的这个结局才是最合理,也是最深刻的。
    当然,为《爱乐之城》感到快乐的除了我和众多的观众之外,必不可缺的还有沙泽勒这位天才。“电影在过去的这个世纪里被制作成反映现实的媒体,但音乐剧以感情的名义打破了这种现实性。而这,是美丽的——当你足够地为这个世界感触时,你会为之而歌唱。”沙泽勒这么说道。而有多少观众在观看《爱乐之城》后会因为被其触动而希望舞动着走出电影院,希望高声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呢?
    相信肯定不止我一个吧。
    当我回看2016年时,我会回想到文首提到的那些让人沮丧的事件和情形,我会怀缅那些为我们带来美好回忆但不得不说再见的伟人们,我还会为那些让人失望的电影而感到厌恶。但我同样会记得,在这个全世界都承受着莫大痛苦的2016,《爱乐之城》为包括我在内的万千影迷观众们带来的那亟须的快乐。在这个传统的美好似乎与现实格格不入、似乎随时都要被更不合理的事情所取代的年份,《爱乐之城》证明了那些所谓的高新技术在充满灵魂的电影制作面前是那么的渺小。
    而这,正是《爱乐之城》成为我心目中毫无疑问的2016最佳的原因。
    ---------------------------------------------------------------------------------------------------------------------------------------------
    最后,再用一张海报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是2016年的最佳作吧!
    《爱乐之城》,又名《现实大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