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北京海报剧照

非遗在北京03

  • 内详
  • 内详

  • 纪录片

    大陆

    国语

  • 2020

    @《非遗在北京》相关影评

     2014年3月28日,白云巷塞林格咖啡厅,《碧色车站》十周年专场。在滇越铁路的起点,看这样一部我相当喜欢的本土诗人的作品,于我很有意义。更何况去年曾在碧色寨留下过美好的回忆。
     说影片有人类学意义不为过,但这样的一切却又每天发生着,在蒙自,在云南,在中国,即使你以为这样的熟稔和亲切已被摧毁,这种传统却未曾失色。以方言娓娓讲述碧色寨历史的戴透明镜框眼睛的老人,炫车技的孩子,穿梭铁道的土狗,豪放的彝族大哥,古老的火车头,对身边一切习以为常说“就是拍这些破房子啊”的大姐(看着也像彝族)和她秀英文、说“我不离开这,我舍不得我呢花,花就是我呢命”的孩子,家庭纷争,米线摊……如此亲切的一切,以朴实无华的镜头记录着,那些如覆水难收的话语和动作,那些年轻、衰老、欢动、沉静的每个人的过往,又活了过来。
     谢谢玲子同学的陪伴。咖啡厅不大,几十人坐的满满当当。放映结束后于坚来了,本以为会是个操昆明腔的大拽拽的人物,语气却出奇的温和。在南方周末上偶尔能看到他的文章,也看过他的散文,写狗街的人和事,写大理山间祭神的老人,写云南的女子。写云南的那些美好。他说二十年前曾拍过滇越铁路,但片子丢了,十年前拍的碧色寨就是我们今天看的了。素材有二十多小时,剪辑把握的是呈现彼时彼地人们的本来生活。
     交流的氛围似乎不太高,半个多小时吧。但每个问题回答的都很认真。关于碧色寨,于坚说拍成至今他再未去过,也未曾把片子给村民看。因为审美的差异,一些美在他人的眼里就是丑的。影片中的古老蒸汽机车,他说后来都被送到钢铁厂化了铁水,想起影片里火车头上的从欧洲出厂时的铭文,怕是这些老家伙的绝响了吧。说到滇越铁路,其实是全部手工打造的:那些铆钉,还有人字桥。
     说起法国人和土著的冲突。过去的中国是熟人社会,邻里赶牛车,打个招呼就可以上, 因而未曾有买票的概念,所以后来法国员工会罢工。对于百年前的山民,铁路的出现就像恐龙,带着现代化呼啸轰隆而来,今天铁路废弃,路上的野花开的无法无天,人们的生活也一如从前。正如片中出现的艾略特的《四重奏》的主题,开始即是结束。
    ………………………………………………………………………………
     对于滇越铁路,没少走过她。小菜园的道口,师大边开在铁路上的小吃摊,速度极慢的小火车,火车北站的铁路博物馆,宜良水晶坡悬崖上高高的铁轨。每次走过总会万端感慨。去年清明几个蒙自的好友带路一起又去了碧色寨,印象最深的是古老荒圮的站房和铁轨上齐腰的野草野花。
    ………………………………………………………………………………
     斯人已远,那些活着的却依然鲜活。《碧色车站》记录的,不只是一条路一个站,是一种生活,在中国的乡间,在云南。带着欣赏的角度看她,生活本该如此,原原本本,简简单单,纯粹而多彩。因为生活所寄寓的自然也本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