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之日海报剧照

胜利之日1080p

  • 内详
  • 谢尔盖·洛兹尼察

  • 纪录片

    其它

    其它

  • 2018

@《胜利之日》相关影评

kylegun:机车党,广场舞,阵亡名单,错位小兵,故乡的旗帜与土壤,歌曲中的国家已不复存在,法西斯与CCCP幽魂游荡,“我们都是苏联人!”“呃,我是意大利人。”从素材选取叙事构建上看,导演政治倾向依然明显,不过忧伤乡愁更胜一筹
Die Katze:纪念每一个家庭阵亡的役龄女性和男性,然后才是庆祝每一个家庭都付出了高昂代价的胜利,不好好读书就只能看看表面形式了。
亵渎电影:QY-329,非常偏爱的一位导演,他拍纪录片一直很高产,非常有想法,纪录的同时又可以用有效的视听来传达作为创作者的观点。在这部纪录片里,声音和空间结构使用的很微妙,纪念碑镜头的不断切入和几段群众对话的剪辑点位置,很好的划分了电影整体的结构,让主题表达变得更加明确。
胤祥:#Berlin2018# 搁在柏林节实在再合适不过了。影片有个极其有趣的声音结构和空间结构,完全把方向性打破,并且隐含地捕捉了各种立场/背景人的细节;所谓“记忆之场”,同时又是片中人家族/国族的“后记忆”。当然拿浮雕去结构片子有点偷懒。俄国大妈们的红歌队和广场舞也是够牛的。
熊仔俠:瞻仰和悼念成為紛至沓來者的最大的公約數。然而,在這個建於戰敗國的場域中,到來者的國族認同和意識形態也是有所區別。再說,半部片是“旗幟學”的視覺教材——蘇聯國旗、加盟共和國國旗大合照、頓涅茨克“國”旗、摩爾多瓦國旗……還有引發撕逼了的“俄德雙頭鷹”旗。
Sabrina:不管人们对战争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当他们年轻时候的红歌是会跟随一生的,大概他们年纪老了,红歌的革命性没有那么强了,因为那相当于他们年轻时候的流行歌曲。
Muyan:55± 解构行进 解体胜利
wangzhy:第一个镜头就认出来了 Treptower Park!!!真没想到这么久之前的兴起造访能入镜观察 在 2/3 时间点处 镜头第一次俯视台阶 一张一张不同的面孔走向那个纪念碑 还是瞬间就能引发思索和怀疑的 p.s. 一半的声音难以溯源 会有追寻的引导之用
刘浪:沿袭Austerlitz却又并非完全一致,现场的影像(近景拍摄舞蹈出现了大量跟随的横摇),现场的声音(同期声)。更加强调声源(方位),及人的群体运动(方向)的组合方式,广场的建筑物在此成为固定的时空参照。
coie:2017年5月9日那一天柏林俄国人如何回顾历史:基本是看俄国大叔大妈如何多方位使用手机和自拍杆(外加耀眼闪光灯),还有无法与中国阿姨比肩的广场舞在Treptower Park“用力”创造有意义的一天。耐玩味的倒是手机和摄影机在堆叠鲜花的暗窟内“对峙”的瞬间,像所有庄严肃穆在数码镜头里都丢了滋味。
小西而已:静态的雕塑与动态的人民一并成为凝视的主体 一边是久远历史里被剥离了声音与色彩只剩画面的暴戾战争 一边是用歌声与舞步代替语言 挥舞着鲜花与旗帜的祥和安乐 对比中形成严固的结构 往里填充的内容却又是随性流动的 在这样的失调中 呆滞固定的摄影机成为压垮影像的最后一根稻草
McLwren:庄严肃穆的浮雕与嬉闹浮夸的庆祝,胜利是苦难后的甘甜,影片就一直在人群与纪念墙之间切换,似乎在讽刺,同时在隐忧。只是能缩短到30分钟内的短片拍成90分钟实在冗长无意义。
诗人与病人:前苏联民歌大赏 俄罗斯广场舞 反战 人类现象学
Ada的B计划:空间切片模式与《金银岛》高度一致,音符式的、能指的连贯。当然洛兹尼察并没有在纪录片中利用“虚构”的意图,只是纯粹地利用运动的人与音乐组合空间,这是自严肃的《奥斯特里茨》中即存在并延续下来的。此外,对《中央广场》评价也依旧成立,因此期待《审判》(而不期待《顿巴斯》)。
Simona McQueen:以墙壁雕塑和歌舞作结构,全然不持偏见的全人类视野和历史态度,以冷静的欢愉包裹历史的厚重。很像一部人民公园纪录片,观影过程让我想起安妮霍尔里面艾尔维带她去看超长的犹太屠杀纪录片。
未满達人:本来美军攻下柏林、英美是MVP的说法已经够恶心了,结果今年看到美军解放奥斯维辛、苏联打德三太血腥等新版本,真是惊了。。。也许没多久就会有希特勒是社会主义受害者的说法了
宇宙:#QY# 3.5分。坦率来说我的了解太少了,所以看的很懵。但是这片子有点小小的意思,就是我一直在找是谁在发出声音,而这些声音又众声喧哗,一个被各自表述淹没的纪念日就是这样吧。
? ? ?:抛开意识形态的差异,展现了最真实的民间百态。而所有人之间微妙的差距在意识形态的催化下被敏锐地捕捉了。很巧的影片,它的完成本身就难以置信
山茶花飘零:话语声指向不明的人群远景,庄严肃穆的浮雕特写,在一片嘈杂不安或欢声笑语中,这里永远游荡着解放者的幽灵。
圆栗:一种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