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年喜羊羊海报剧照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年喜羊羊HD国语

  • 祖晴,张琳,杨阳洋,高全胜
  • 黄伟明

  • 动漫

    大陆

  • 2015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年喜羊羊》相关影评

 十年一晃如斯。观众亦会老去,当年看着日本动画长大的孩子们,现已为人父母;当年看着喜羊羊长大的孩子们,也逐渐进入了青春期、成年。
 于是他们说,以前的童年:一年级奥特曼;二年级灌篮高手;三年级蜡笔小新;四年级神龙斗士;五年级神奇宝贝;六年级数码宝贝;现在的童年:一年级喜羊羊;二年级喜羊羊;三年级喜羊羊……他们说,“还好我的童年不是喜羊羊”。
 创作者、企业亦会老去。
 当年三十余岁的创作者,现已基本突破四十大关;四五十岁的运营者,就直奔着退休年龄而去了。这十年里,马云成了首富,涉及互联网概念的造富者成群,可是动画产业在政府多年扶持之下,很多内容制作公司的盈利困境仍难以破局——这是个好时代吗?虽然文化产业利好消息频出,我国电影业又逆全球影市不景气之势而起、十年来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但在互联网免费模式当道的今天,依靠用户对内容付费、且受众群体相对小众的国产动画有多大可能性以内容为王?对于早期的喜羊羊而言,被并购、在大企业中获得更完整的商业模式,淡化对有较高经济风险的影视内容及较大管控难度的授权业务的依赖,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必然:羊已被多次转卖,成了一盘更大棋局上的一颗棋子。
 人生没有另一种可能性,羊亦如是。如果羊晚一点问世,虽然赶不上限播令的产业空档期,但可能产业环境会更好一些,是否有另一种生存的可能?理论上说或许曾经存在,但是现实不允许假设。逝者不可追,若立足于当下,我们只能问:作为奥飞系的一个IP,这只羊究竟还能走多远?是否终会因品牌连年下滑,终于无法实现收支平衡而被砍掉?
 回望羊片播出十年,虽从来没少了与非议作伴,但始终缺乏彻底研究的一个问题是:该片究竟为何而流行、又为何而衰退?限播令带来的机遇给了羊机会,但并不是羊生存十年的充分条件;那么更根本的原因何在?是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美学特征与碎片化的叙事习惯吗?是来自于某种对传统的解构与幽默吗?中国学派固然美好,也得到了国内外的诸多赞扬,但中国学派的美好对于今日而言,是一种考古意义上的精致美,更不用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缺乏可复制性;就像古代的宫殿或城堡富丽奢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今天建房子很少有人会依古制而行一样:毕竟,时代变了。但是,符合新时代审美、可被大众接受的美学特征究竟应该是什么样,争辩者有之,盲从者有之,不屑者有之,却始终缺乏系统的、权威的研究与梳理。
 能确定的是,喜羊羊、以及熊出没既不是好莱坞动画,也非日本动画,具有自己的本土气质;而硬要复制外国产品特征、但永远也无法原样复制外国的产业环境、员工素质、观众需求等品牌生存环境的国产动漫品牌,作为一种拙劣的山寨很难真正落地生根。也能确定的是,的确有不少、特别是集中于高知群体、或文艺素养较高的人(如各大高校或豆瓣等文艺爱好者集中地),不断地指出喜羊羊的审美缺陷;但是更多的近似于“小镇青年”身份的观看者(“小镇青年”这一身份标签在近两年作为中国电影“低俗化”、“电视剧化”的“罪魁祸首”多次被提起,据称这一群体因大量二三线城市新建改建现代影院而诞生,他们的兴起让二三线城市票房增长高于一线城市、并改变了市场的整体选择,而这些人因缺乏好莱坞大片的观影熏陶,所有的观看习惯都来自电视,致使流行电影的审美特征更加趋于本土化、“电视剧化”),似乎对羊片的反感就没那么严重。
 从影视艺术的角度来讲,羊所代表的通俗文化的确不入很多人的法眼:一味搞笑、缺乏教育意义与深刻的情怀,过于草根而缺乏阳春白雪的品味;而作为低幼向动画还具有强烈消费主义的特征更让很多人大呼反感:商业气息过重,植入广告明显,以至于破坏了影视作品的完整性,也难免会让人质疑是否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看了太多的广告。但是对于以企业这种形态来进行创作、运营管理的动画品牌而言,现金为王的商业诉求很容易就战胜了艺术至上的文青情怀:逼格太高则必然成为高冷,对于需要大体量观众群来支持其制片成本的动画片而言,过于求高大上则难免一场竭泽而渔的灾难;而植入广告,更是影视作品商品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用来充分开发影视内容的商业价值。
 这里有一个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割裂问题:大众倾向于粗放式的文化品味,开怀一笑或破口一骂,已够爽快;文化程度较高的所谓“文化精英”、也是占领话语权的这一批人则更倾向于节制内敛的儒雅情怀。当然,这所谓的“文化精英”未必会让自己家孩子多看动画片,学各种外语、或从小培养艺术品味、或接受最好的理财教育等要远比动画娱乐重要得多,对于大众娱乐产品而言,显然不能把上限拔得太高,以至于失去了其通俗娱乐的接地气一面。
羊片走到今天,由于成本的改善,可以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这个从作品画质等方面已经看到进步了,一些细节的提升甚至给人以惊喜;但是画质提升不代表羊就不属于通俗、流行文化了,品牌气质不可能足够儒雅到最有文艺范的人也认为喜羊羊太有品味了;这更不意味着喜羊羊已经摆脱了消费主义的取向,不让孩子看广告片:妈妈我还要伊利QQ星!
 不过,以一只饱受批评、又深受品牌流行度下滑困扰的十岁之羊而言,已经产生了较强的“从大众流行文化到经典文化”进行提升的品牌诉求。羊到底该不该定位经典呢?这着实是个困难的选择。这又分为两个问题,一是现在的喜羊羊可否自称经典:十岁对于一款娱乐产品而言终究是个尴尬的年龄,“十年”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容易被理解成“旧货”,硬把“经典”一词往自己身上套、观众未必买账:一部过气了的经典之作?这个品牌认知太过于冲突而无法被人接受。如果有五十年以上的足够时间区隔,当社会文化及生产技术手段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时,这种历史感会给当代人打开了一扇“原来过去与我们今天如此之不同”的猎奇之窗;又或者因触动了某种永恒人性而让人发出“过去的作品也满有意思的嘛”的感叹;还可以让其借以发泄对当下流行文化同质性太强的不满,并且彰显自己的见多识广、不落俗套。但对于喜羊羊的年岁而言,自称经典有点太年轻,除非能找到更遥远的品牌渊源:毕竟,很多品牌都以与某种古代故事有关联来给自己贴金。但这种路数是否适合喜羊羊呢——“喜羊羊具有古代皇家的气质…传承800年文化渊源……?”喜羊羊既然还属于当代流行文化的范畴,一味向古代求索就未必可取,定位错了难免给人一种不伦不类又老气横秋的感觉。
 主打青春怀旧范倒是可以接受,这既是当下电影市场的一个主流,又可以让观众产生“原来我十年前就在看喜羊羊了,都已经过去这么久了”的感慨——但若以十年资历便自称经典,多半还是会有些争议的。而且,经典本身就代表着某种品质保证,在很多人并不承认喜羊羊品质足够好的当下,这个经典叫得多少有点底气不足。
更核心的问题,当然不是如何给自己贴金,而是如何打造一款真正的经典之作。
 到底如何提升作品质量,还是要颇费一番思量的。不能脱离大众趣味的土壤,又需要打造堪称经典的品质,这对创作者的艺术素养要求是极高的。由制作成本提升带来的画质提高、或故事的复杂度增加都不代表经典:以喜羊羊大电影7为例,纵然影片质量比前作好很多,但对于成年观众而言,以笔者的个人观感来看,剧情还是显得有些幼稚了。虽然大电影的宣传稿中声称“合家欢”,但是到底是否真的能够合家欢还是值得商榷的。记得影片中有一处懒羊羊说“我要和你绝交”的细节,总觉得有些刻意营造孩子气了;反面角色也缺乏存在感,无法以足够的力度推进剧情前进;剧情线索又过于琐碎,等等……种种细节都显示,这部作品与《熊出没》大电影相比更低幼、更电视剧化。这从票房数据也可以看出,喜羊羊大电影的受众群体宽度是明显低于熊出没的。
 当然,笔者也看到多人评价说“这部电影是喜羊羊有史以来最好的一部”、“比之前的飞马奇遇记制作用心多了”,作品的进步是必须值得肯定的:但这也只是基本合格,这种进步并不足以让观影的家长口耳相传说“今年这个喜羊羊真不错,和以往都不一样”、甚至让家长产生下次还要来观影的冲动。当然,那些坚持观看电视动画的忠实羊粉还是会看到童年的伙伴、看到用心、看到感动,但对于需要年年给熊孩子掏钱购票并陪同观影的家长来说,纵使观影过程中有欢笑,但作品品质还是应归类于爆米花电影,看过了就过了,中途睡一觉也没什么问题,故事内容并未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流行难再,经典未满,羊羊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