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芬克海报剧照

巴顿·芬克正片

  • 约翰·特托罗,约翰·古德曼,朱迪·戴维斯,迈克尔·勒纳,约翰·马奥尼,史蒂夫·布西密
  • 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 恐怖片

    美国

    英语

  • 1991

@《巴顿·芬克》相关热播

@最近更新恐怖片

  • 回魂夜 HD国语|粤语
    回魂夜

    关慧卿,陈牧扬,王智,王时雨,郑心潼

  • 屋中异蛛 抢先版
    屋中异蛛

    艾莉拉·布朗,佩内洛普·米契尔,瑞安·柯尔,希薇娅·克洛卡,杰梅因·福勒,诺妮·哈泽赫斯,罗宾·奈文,Tony,J,Black,阿尔西拉·卡皮奥,丹尼·金,罗兰·福尔摩斯

  • 唱歌的六个女人 HD
    唱歌的六个女人

    竹野内丰,山田孝之,水川麻美,アオイヤマダ,服部树咲,萩原实里,桃果,武田玲奈,津田宽治,白川和子,竹中直人

  • 本案没有结束 HD
    本案没有结束

    李勇勇,周予援,邱世德,聂雅亮

  • 魔鬼深夜秀 HD
    魔鬼深夜秀

    大卫·达斯马齐连,劳拉·戈登,伊恩·布利斯,费萨尔·巴齐,英格丽·托蕾莉,里斯·奥特里,乔治娜·海格,乔什·邝·塔特,斯蒂夫·莫察基斯,宝拉·阿伦德尔,塔马拉·谢尔顿,克里斯托弗·卡比,约翰·利里,加比·萧,伊莉斯·詹森,克莱尔·奇汉巴奎,阿梅莉·门多萨,迈克尔·艾恩塞德

  • 恐惧的代价 更新1080P
    恐惧的代价

    伊夫·蒙当,夏尔·瓦内尔,彼得·范·埃克,福尔科·卢利,薇拉·克劳佐

  • 香港过客 HD

@《巴顿·芬克》相关影评

【上篇:血案】
春节假期,终于有时间看科恩兄弟的片了,今天是《barton fink》。
本片首先是一部写作家创作心路历程的电影,除了电影的名称、海报就是主人公Fink之外,影片的细节的描写也佐证了这一点,这些地方艾小柯同学在她的影评(http://www.douban.com/review/1239808/)中有所叙述,我就不多说了。说一些和艾同学不同的理解,艾同学认为“我个人倾向于理解从血案开始,幻象就开始了,甚至可以猜测其实后面的内容大致就是 Barton Fink所写的手稿”,我的想法正相反。
基于科恩兄弟的另一部片子《Fargo》(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给我的震撼,我倾向于这部《barton fink》并不存在“幻像”。用我之前对《老无所依》的理解方式,根据电影逻辑解构一下本片。
血案
本文中的血案,Goodman(后简称G)杀死W的私人秘书O(后简称O)这件事。我认为,血案是实际发生的,并非幻像。要证明这一点,就必须有G的杀人动机和证据。
动机
动机方面,在血案之前,影片有两处重要铺垫:
一是Fink(后简称F)和G第一次见面,F不顾一切的 倾诉自己的艺术理想,期间,G两次想给F“讲一些故事”,但F却没有给G说话的机会。第二次见面时,G又是要告诉F有关他照片中发生的事情,却又一次被F 打断。后来,在G火中夸张的干掉两个LAPD之后,F问他“为什么选我”,G怒答“因为你根本没在听,你们来到我的家,却抱怨我制造噪音”。我想G这句对 白是说:我本来想劝你离开,你都不给我告诉你的机会,我只能用我的方式来解决(杀掉并另其身首异处)。
另一处在F和G第三次对话中,F问G“你是怎么知道隔壁小两口的苟且之事的”,G答曰“通过管道传音,就像看到一样,我都也想尝尝鲜”。后来,F和女人鱼水之时,镜头从床上一直摇到卫生间洗手池的管道中,这个暗示指向了声音传导的途径,同时也强烈的指出了血案的凶手。
这两处铺垫,加上两个LAPD和F第一次见面是对G身份的描述,可以充分解释G杀人的动机:G是个杀人狂,他会杀掉进驻旅馆偷欢的人。
证据
证据当然是那个G给F保管的那个盒子。F在两个LAPD那里听闻了G的疯狂前科之后,回到房间就晃了晃那个盒子,从声音完全可以判断出,盒子里面的“东西”就是女人被G砍掉的头颅。
但这看似恰恰是一个漏洞:因为血案的物证是盒子,而盒子之中必须是女人的头颅,这个物证才能够成立,但直到片尾,盒子从未被开启过。
电影是电影,情节中没有开启的盒子,我们也无法实际将其打开,因此,只能根据现有的情节,推断出,盒子未被开启的原因。还好,导演也在片中进行的详细的阐述。
【下篇:盒子】
书接上文,本篇主要围绕G交给F的那个神秘盒子说起。
主外的人
盒子这码事想要说清楚,需要从主人公F自身的特质说起:作家F,适应能力弱、依赖性强,他至少需要有两个人在他的身边,帮他适应陌生环境、排解压力进而支持写作。虽然他只身来到了好莱坞,但他仍旧需要一个像纽约的叔叔那样的人,可以听他大谈创作理想,帮他处理人际关系,给他找到好莱坞工作甚至谈定工资,这个人主外,负责帮助F摆平一切外部琐事。同时,在潜意识中,他还需要一个人,可以激发他创作的灵感,让他写出令自己都能够满意的完美剧本,这个人主内,负责帮助F完成战胜自己的灵魂(就像他手稿中的主人公那样),这里的“主内”,更多的是指点亮灵魂。非常幸运的这两个人,他在洛杉矶全部都找到了。
前者是邻居G。F在第一次见到G之后,内向的他竟然向G大量倾诉了自己的创作理想,并且在后面的日子里,G帮F处理了很多事情,所以,G在F心中,就是那个纽约叔叔的映射,潜意识里主外的人。
主内的人
至于后者——那个主内的家伙,F并没有一开始就找到,因为F是内向的,而这个人需要与F有真正的灵魂碰撞,所以寻找这个人的过程,是渐进的。开始的时候,F曾经以为是G:F和G第二次见面那场戏,F试着对这个胖家伙产生冲动(G撅在地上,让F“快来快来”的那个第一人称视角镜头,有强烈的暗示),但那只不过是男人之间的摔角而已,随着G把F压到在地,F的这个幻想也随之破灭了。后来,F希望是偶像W.P(后称W):但他是个酒鬼、一个骗子,确切的说,是一个和F一样的人,是F的未来,这种未来只能让F更加失落与陷入绝境。但最终,F终于在W家门口找到了这个人,W的私人秘书O。
O在片中与F见了三次面。
第一次见面是在W家门外,这是F和O的首次见面,同时也是F到来陌生城市之后所认识的唯一女人。这次见面,F对O产生了某种情感依赖——F两次叫住要关门O和自己交流,并说出“我在这个城市没有朋友”这样的对白。
第二次见面是野餐那场戏,户外,W在场。W醉酒之后,满处散德性,还打了O,此时,F立刻冲上来谴责W,并不顾之前对W的崇拜——这段戏的意图之一,是伸展F对O的情感:如果说之前只是片刻的情感依赖的话,那么这次可以说是彻底的二见钟情了。
第三次见面发生在F居住的那个残破的房间里。这一次,F开始大骂之前的偶像W是骗子,写不出东西就让O代笔(而自己又何尝不是和W处境相同,处在江郎才尽的痛苦之中)。后来O想用自己的方式给F一些灵感的启迪,F同时也迫于剧本Deadline临近的压力、对O的复杂情感和对未来的无奈而接受了这种“启迪”。
F对O这条线的脉络很清晰:从开始的情感依赖,到爱上,到成为拯救F灵魂的唯一启迪。
蚊子死了
这个启迪是有效的,因为,蚊子死了。F房间中的蚊子,代表了F所面临的种种问题。F一旦适应了环境,就会像那个制片商一样,认为“这里是沙漠,并不潮湿,所以洛杉矶根本没有蚊子”。鱼水之后的清晨,F终于将蚊子狠狠的拍死,这本来将预示着O所赐予F的启迪将发挥作用,发动F的创作灵感。不想,拍死蚊子的同时,F发现,O死了。
完美的O
O的死,让一切好起来的事情全部回到最坏的时候,扯上命案不说,F灵魂的图腾永远的离开了他,F终于崩溃了,昏厥在厕所里。不过,这一切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糟,G帮了他。前面说的,G帮F处理了很多事情,这其中当然就包括了对O尸体的处理,至少,他“热心”的帮助F解决了眼前的麻烦。但,G的帮助还远远不知于此。从后面的情节可以看出,G是杀害O的凶手,这实质上恰恰帮了F一个大忙。试想,如果没有没这次谋杀,与O私通的F就会像他所不齿的W一样,慢慢发展成为一个二流的写作工具、一个骗子、一个酒鬼、好莱坞的又一架印钞机的螺丝钉。但O死了——在她最璀璨的时候死在了F的床上,这样一个结果,对于F来说,O彻底成了一个完美的女人——那个主内的人。G的谋杀成就了O的完美,同时,亦成就了F对自身灵魂的救赎。
盒子的功能
然后,G也走了,但这次只是暂时的离开,走之前,G交给F一个盒子,让他保管。再就是两个LAPD登场,将G身份和所作所为告知了F,F此时回到房间拿起盒子,便已经知道,盒子里装的,其实就是O的头颅。此时,盒子的属性已经不是“G的东西”了,转而成了“O的头颅”。这里,我们回到本为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盒子一直未被开启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这样一番推敲下来,答案显而易见:O在F心目中是完美的,是那个主内的人,是发动他创作灵感的人,而这个人,现在,就是那个盒子——在作家F的眼里,这不是一个穿着头颅的盒子,而是他灵感的源泉。
对于这个结论,影片后面也有两处佐证,第一处是作家F知道“盒中的秘密”之后,淡定的将盒子放在自己的打字机前,思如泉涌的完成自己的手稿。证明,盒子确实是作家F创作的源泉,它发动了作家F的创作灵魂。第二处是前面提到的不正常举动:作家F只提着盒子和手稿离开火场,而并没有拿打印机。因为打印机只是写作的工具,作家真正需要的是创作灵感——也就是一开始是G交给他,后来成为他自己东西的盒子。
背影与涛声
片尾,被制片商批得体无完肤的作家F,拿着盒子和手稿走在海边,此时的他终于看到了,旅馆房间中画的景象——美丽的大海和完美的背影。然后全片结束。
片尾这个镜头的象征意味浓烈,我倾向理解为:作家F终于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创作状态,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即使这些不能别40年代军人为先的周围人理解,但一些苦难和干扰都已过去,丫从此升级为2.0版本,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LZ微博:http://weibo.com/490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