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海报剧照

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02

  • 内详
  • 内详

  • 纪录片

    大陆

    国语

  • 2019

    @《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相关影评

    有很多专业术语【比方说支提窟(塔庙窟)、中心塔柱窟、田野调查、壁画病害的相关名词(空鼓、起甲、疱疹、酥碱、霉变等)】,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或者是专门了解,初次接触会有点一知半解。还有一些抛出了问题但没有解答的现象存在(比方说吴哥窟的建筑石料怎么打磨光滑的、没有粘合剂的情况下如何做到严实合缝的),我觉得是纪录片在保持科学严谨的同时也有义务向观者更近一步普及知识,即使当下没有明确的科学定论,也应该补述当前认可度较高的几种解释。 当然这部短短两集的纪录片的取材也很丰富,影响深刻的有重现在粗糙砾石岩层上打地仗,起线稿,抹白粉,上色一步一步的壁画绘制过程。重现莫高窟佛教造像常用“木胎泥塑”和“石胎泥塑”中“木胎泥塑”的制作过程。 同时普及了一些有趣的知识,比如孙悟空的形象就出自于印度的哈奴曼;敦煌佛教壁画里的比毗那夜迦天(象鼻神)也来自印度教;阿普萨拉也就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这也提现了印度教对佛教的早期影响和中国佛教的本土化过程。也从细枝末节中串联起了吴哥窟和莫高窟,但两大石窟精品在法国吉美博物馆的相会、英国大英博物馆的再相遇也让人痛心疾首。 很痛心经常听见的是对文物的抢救性保护,文物从发掘开始的每一步几乎都是不可逆的,即便是当代也存在是,有能力发现文物但无能力保护文物。提升专业人员的发掘水平、文物整体运输水平;提升博物馆的保护准则;文物的修复水平,做到修旧如旧,保持修复的可逆形非常有必要。但保护文物远不止是专业人员的工作,提高普通民众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也是一剂加强针。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或许“敦煌莫高窟”更像是一种符号,用独特的而丰富的文化魅力教化世人对文物、对艺术要虔诚、要敬仰、要保护、要发展。所以远不止敦煌,对所有文物、遗迹的保护和传承上应当都是不分国界,不分信仰的,文物就是某种文化、某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只有的到更多人欣赏和保护才能传承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