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之王:阿尔·赫施费尔德的故事海报剧照

线条之王:阿尔·赫施费尔德的故事超清

  • SusanWarmsDryfoos
  • SusanWarmsDryfoos

  • 纪录片

    美国

    英语

  • 1996

@《线条之王:阿尔·赫施费尔德的故事》相关热播

@《线条之王:阿尔·赫施费尔德的故事》相关影评

在数量可能赶超任何人参加过的无数百老汇演出的首演之夜,总有一个人和其他观众不同—— 他不先为音乐或故事而倾倒,不急着欢呼或鼓掌,不意在充当某位明星的拥趸,而总是手持巴掌大的速写本,睁着清澈有神的圆眼睛,将眼前的瞬间用铅笔与纸张敏捷地记录与定格。之后,在NYT每周日的艺术头版上,他招牌性的黑白线条人物漫画作品便会定时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之中。在约75年的职业生涯里,他画过难以计数的舞台演员,并且画笔沾向了电影、电视、流行乐、古典乐、歌剧、芭蕾等各艺术领域的墨水,最终成为百老汇乃至美国历史上的绘画大师。

画家Paul Klee曾说:“线条”就是出门遛弯的“点”(Aline is a dot out for a walk.)。而Al Hirschfeld无疑将这一精神体现到了极致,他的作品总是如此简约而清透,寥寥数笔却抓住了观察对象最鲜活的特质,每个人物不但都栩栩如生,更是拥有绝不与其他人重复的特色。在极简、流丽而灵动线条的塑造下,他们不但都活过来了,其神韵也总是洋溢着贯穿始终的喜剧感、乐观和童趣,惹得迪士尼在制作《阿拉丁》时,雇佣了600位艺术家来模仿他的笔触和风格,最终创作出了精灵的形象。

但对这位“线条之王”而言,或许人生最大的成就并不是美国邮政局委托他设计邮票,不是作品已经遍布全美所有博物馆,不是在宽街获得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剧院,也不是成为美国表演艺术界无可替代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而是将女儿的名字“Nina”藏在每一幅画里,这四个字母可能出现在帕瓦罗蒂的领结上,可能卷在女士的发丝中,可能组成了花边袖口,以至于寻找“Nina”成为万千读者趋之若鹜的挑战和嗜好。但“大孩子”就是对这种捉迷藏的“小把戏”欲罢不能。

Al Hirschfeld曾道:人物肖像漫画并不一定代表着“恶意”。我从未意在通过嘲讽来毁掉一部作品或一个演员。对个体信念的热情属于剧作家,对角色的肢体演绎属于演员,用线条来勾画轮廓便属于我。我的贡献,便是为读者重新发明由剧作家创造和由演员表演出来的角色。毫无疑问,他成功做到了这一切,以精湛而不露痕迹的技艺,带着一股永恒的想象力和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