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福柯海报剧照

米歇尔·福柯正片

  • 米歇尔·福柯,雅克·朗西埃,保罗·利科,汪民安,刘北城,钱翰,吉奥乔·阿甘本,吉尔德勒兹
  • 汪民安

  • 纪录片

    大陆

    国语

  • 2016

@《米歇尔·福柯》相关影评

昨天我们学校放了汪民安老师的纪录片《米歇尔·福柯》,是上海首映。各位可能已经在北京看过了。不过我们这儿才来。消息也早就传开了,而段子也很多。 比如,“一个中国导演,不远万里为一个法国人拍纪录片,毫无利己的动机,把西方哲学思想传播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2333 再比如,消息刚出来我们问导师,要提前多久去?老师大人说,不会很多人吧,“福柯又不是樟柯”23333樟柯前段时间去我校影视学院任教了。 然而,今天一去,好嘛,我提前半个小时去的,几乎全满了已经。多亏我师妹给我占了座。再有,“我们本来以为是去开开心心看电影,谁知道是去听了场讲座。”好吧,这句话我说的。 其实,这也是这个片子或许最有争议或者说有意思的一点。像“讲座”。(当然是有组织的“对话”式的讲座,就叫福柯座谈会吧。) 全电影都是由福柯的访谈组成,同时采访了很多学者谈论福柯。并且几乎全部内容都是福柯的学术思想。 汪老师后来说,这是为上课准备的,或真或假,我都信了。因为这明明就是上课啊。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很多嘉宾包括汪老师本人都十分强调,看到“活”的福柯了。 因为福柯确实实实在在出现在了镜头前,有姿态,更重要的是声音。大家说,作为顶尖的哲学家,福柯的姿态与声音都是“美”的。这就够了。最重要的是,声音。 电影明明是一个结合了影像与声音,甚至说声音事实上并不是最重要的——艺术。然而,这部戏却最强调声音。多奇妙啊。 所以相对文本来说,这部强调声音的电影确实是在场的。它展示了声音最本真的状态,如河流般绵延,又转瞬即逝。文本只是声音的化石,现在我们“看”到了“声音”本身。 它就在这儿了。 然而,就福柯本人而言,我们看到的是福柯的在场么?福柯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西装革履,神采飞扬。然而,或多或少,这是表演的福柯,镜头前的福柯。更是学术的福柯,著作中的福柯,文本里的福柯。虽然有着声音和姿态。但按照我的理解,这不是“在场”的福柯。我们通过这个影片,也许见到了“活”的福柯,然而我们对他的理解没有增进半分。我们依然没有理解他的痛苦,悲哀,高兴,以及激发他砥砺他的东西。 换言之,我认为,汪老师没有展现出让福柯成为福柯的东西。 但,这也或许并不是汪老师的本意。他说拍福柯的故事,我觉得很多人比我拍的好。所以,我就拍个别人拍不了的。所以就是目前的片子了。 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即便拍了福柯的故事,谁又说福柯就能真的在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