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如初见海报剧照

人生若如初见第6集

  • 李现,春夏,魏大勋,周游,朱亚文
  • 王伟

  • 国产剧

    大陆

    国语

  • 2022

@《人生若如初见》相关热播

@最近更新国产剧

@《人生若如初见》相关影评

引言 在写《觉醒年代》的剧评时我还说很期待《人生若如初见》(《觉醒年代》:为什么历史+主旋律+纯文戏会这么爽?!),没想到刚说完它就放出了第二款预告片。那么我就结合这两款预告片以及相关信息,聊聊这个故事的背景以及它值不值得看。一、编剧与导演这样的革命历史题材,编剧和导演的作用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好在,本剧的二位都非常靠谱。编剧江奇涛,这个名字已经非常如雷贯耳了,代表作《汉武大帝》《人间正道是沧桑》,基本都在当年掀起了收视热潮。特别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它其实与《人生若如初见》比较相似,都是革命历史题材,都涉及很长的时间跨度,都涉及众多的出场人物,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经历了怎样一段波澜壮阔的风云变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成功让人更加期待《人生若如初见》。导演王伟,虽然很年轻,但是已经执导了不少商业和口碑都很成功的作品,例如《白夜追凶》《隐秘而伟大》(巧了,这也是革命历史题材)。从这些作品看,他是那种很擅长把编剧在纸面上描绘的东西,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其他人眼前的导演。这是他综合运用摄影、剪辑、道具、配乐等等技术的结果。《白夜追凶》《隐秘而伟大》所以,这一对编剧和导演的组合我是相当放心的,前者保证了故事的历史性与文学性,后者则把这种历史性与文学性变成大家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一种生活,而这种生活,是有人实实在在经历过的。二、历史背景如果在大学里的《近现代史纲要》课上好好听讲了,应该知道中国的近代发端于1840年,结束于1949年。如果只用一个词概括这段历史的主线,那就是“革命”。再具体点,就是接连不断的革命,接连不断的失败,但是失败中又蕴含着新的革命。革命历史题材故事,通常都是以某种失败为开场,并引出某种脱胎于这种失败的新的革命。比如《觉醒年代》的开场是1915年,这一年日本提出了意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意味着推翻封建制度并不等于拯救中国,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寻找能替代封建的道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开场是1925年,这一年孙中山去世了,象征着资产阶级的革命主导地位的衰亡,但无产阶级将接过资产阶级的接力棒继续前进。《人生若如初见》的开场则要更前:1900年,庚子国变。封建制度已经摇摇欲坠,一批进步军人和政治家开始怀疑这个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祖宗之法”。应该说这段历史之前就有过影视表现,比如电视剧《走向共和》,比如电影《辛亥革命》。那么本剧在故事上又有什么创新之处呢?三、故事的创新故事关注五个虚构的小角色:贵族少年良乡(李现 饰)、革命党杨凯之(魏大勋 饰)、北洋武卫右军李人骏(周游 饰)成为最早一批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深造的进步青年,在邮轮上和革命流亡者俞天白(朱亚文 饰)、秋红(春夏 饰)相遇,从此五个人的宿命被紧密勾连。(一)令人惊艳的“新军”发展史从预告片看,第一个比较创新的点是,“新军”的发展在故事中占了比较重要的地位。承载这条线的是良乡、杨凯之、李人骏三人,他们在学成归国后应该都成了新军军人。新军在《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中都有登场,但是它本身却很少得到关注。我们来看看预告片是怎样体现新军的发展的。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运用西方制度、武器装备陆续编练了若干支历史上统称为“新军”的部队。新军的编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94-1901年,这是创办阶段。1894年,清政府首次在天津编练一支新军,名为“定武军”;1895年袁世凯接手,将其扩编后改称“新建陆军”;1898年它与其他四军一起组成“武卫军”,新建陆军就成了“武卫右军”——也就是李人骏留日前隶属的部队。庚子国变,直面八国联军的武卫军损失殆尽,只有武卫右军因在山东镇压义和团“幸免于难”。于是新军进入第二阶段:1901-1903年,这是推广阶段。清政府决心统一军制,建立常备新式陆军,遂设练兵处。袁世凯在武卫右军等军的基础上编练“北洋常备军”,其余各省(如湖北)也开始编练新军。新军早期还没有自己的军服,留日军官生会直接拿日本军装简单改装后使用。图片来源:《黄龙入海起波澜——大清新军西化军服》,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528/14/6748870_838748113.shtml第三阶段:1903-1911年,这是全国普练新式陆军阶段。1905年,北洋常备军练成六镇,这就是“北洋六镇”的由来;1907年,湖北新军练成一镇,成为日后武昌起义的主力军;1908年,皇族武装“禁卫军”成立,良乡在归国后某一时期加入了这支部队。武卫右军出身的李人骏可能加入了北洋军,其所着军装是新式陆军冬季礼服,最突出的是领章标识,“游龙戏珠”;以及与新军装有些违和的顶戴花翎。图片来源:《晚清新军军衔》,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429/15/3034758_113167920.shtml禁卫军比较傲娇,虽然也是新式陆军,但军装自成一派。良乡所着军装是禁卫军冬季常服,最突出的是领章标识,“紫铜打造,形如腰圆,上錾飞鹰,下錾荷花”,称为“团鹰”。图片来源:《黄龙入海起波澜——大清新军西化军服》,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528/14/6748870_838748113.shtml顺便说一句,预告片里还有很多新军相关合影,明显是参考了历史照片,非常有韵味。图片来源:丁好,“清末陆军贵胄学堂”,《中国档案》,2016年第7期围绕新军有很多有意思的话题。一方面,特别讽刺的是,这些为挽救清王朝而建立的军队,成为埋葬清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这就好比,“落后”创造了“进步”,希望能跟着“进步”,结果直接被“进步”掉了。你不得不佩服历史的幽默。为什么会这样呢?本剧可以一定程度上解答这一问题。新军需要招收文化青年,他们有些人本身就是革命党,还有些人出国留学接受了先进思想演变为革命党,他们成为了革命的火种。另一方面,新军也包含着不少落后因素。这支形式上西化,但骨子里还有不少封建残留的军队(特别是北洋军),为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奠定了基础。新军这种矛盾性,想必会在我们的一些角色身上有所体现——聪明的你想必已经知道是谁了。在新军的发展史中,保皇党(旧地主阶级)、革命党(民族资产阶级)、北洋系(新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买办)围绕新军的争夺从没有停止过,所以新军是反映这段历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二)让虚构人物经历真实历史《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主要刻画真实历史人物;《人生若如初见》,采用的是类似于《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手法:以真实人物为基础刻画虚构人物,再让他们与其他真实历史人物,在真实历史事件中互动。比如《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这一角色参考了陈赓、曾克林、杨志成等开国将军的人设经历,瞿恩这一角色参考了瞿秋白、蔡和森等革命先烈的人设经历;而就《人生若如初见》目前放出的预告片、剧照等来看,良乡、俞天白是肯定参考了某几位历史人物的,但我就先按下不表,等开播后再发掘探讨吧。这种“真人虚写”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虚构人物更方便基于历史虚构情节,以表达历史观点;虚构人物也更方便让观众代入历史。因为真实历史人物在时代大潮中立于潮头,这是大多数人所做不到的;而虚构人物,既为时代大潮所裹挟,亦在时代大潮中翻滚出属于自己的浪花,这是大多数人的命运,今天的观众很容易就能与昨天的他们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四、结语这部剧叫做《人生若如初见》,这名字似乎在追忆五名角色最初相遇相知的美好时光,又似乎在暗示他们终将分道扬镳的可叹结局。对于早期革命者而言,这是唯一的结局,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选中那条正确的路。但无论正确错误,路都很难走(除非选了反动那条)。“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第二款预告片以此作结。无论选择哪条路,也只能这样宽慰自己了吧。参考文献【1】丁好,“清末陆军贵胄学堂”,《中国档案》,2016年第7期【2】樊建莹,“清末新军论述”,《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3】吴兆清,“清末禁卫军”,《故宫院刊》,1985年第2期【4】《晚清新军军衔》,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429/15/3034758_113167920.shtml【5】《黄龙入海起波澜——大清新军西化军服》,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528/14/6748870_8387481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