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二部海报剧照

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二部已完结

  • 张国立,王刚,张铁林,袁立
  • 刘家成

  • 国产剧

    大陆

    国语

  • 2002

@《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二部》相关热播

@最近更新国产剧

@《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二部》相关影评

最近在看《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第一部,当然已经出了四部,前两部的评价尚可。与一些乾隆的戏说不同,这部电视剧更加具有思想性,这种思想性的价值不同于教化,是一种“呈现”,每次纪晓岚、和珅斗争的过程中,两人都会坐下来,各抒己见,这种呈现没有对错,纪晓岚说的有道理,但和珅说的更加实在,在这种呈现的过程中,判断成为了观看者的选择,我想这可能就是“洗脑”与“启蒙”的区别之一吧。吴思先生的潜规则的理论,为透视这部电视剧提供了合适的视角:纪晓岚应该就是一种规则的维护者,这种规则即是以孔孟之道为主体的,强调为国为民,仁君爱人,清廉公正;和珅应该是潜规则的维护者,这种潜规则的产生正如吴思先生所言,是规则不可行之后的退而求其次,官员之间的贿赂和为君而为政;皇帝实际上是规则与潜规则的调和者,二者的调和之道也就是自古帝王奉为圭臬的“帝王术”。一、纪晓岚——规则维护者存在的价值作为儒家规则的维护者,纪晓岚的存在对于一个王朝来说,至少具有以下几个好处:首先粉饰太平,标榜君王。剧中纪晓岚不止一次命悬一线,但纪晓岚知道自己不会死,因为乾隆是一个自诩为明君的君王,明君如果杀了直言上谏的臣子,那就变成了昏君。从这一点上,纪晓岚看清了乾隆。其次真才实学,克艰去难。纪晓岚的存在具有其存在的意义,因为他有真才实学,而且敢说真话,在真正问题发生的时候,其能够挺身而出,正如和珅奉劝福康安的话,纪晓岚是一堵墙,出了问题他会挡着,这也是和珅爱纪晓岚,又恨他的原因。最后乾隆赐他金烟袋,也是因为他在莫愁与皇帝之事的周旋中,解决了乾隆的大问题。再次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纪晓岚的存在,是儒学至高无上的实体化表征,通过他,皇帝向天下人明示,只要饱读诗书,就能居于庙堂。天下学子必然心向往之,就算有几个有才智的漏网之鱼,也成不了大事。正如唐太宗说的,天下入吾彀中。这样,民间有才智的人就会进入体制中,进而受到约束,不能成为民间的对抗力量。二、和珅——潜规则维护者存在的价值儒家的规则正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以仁爱剥夺了人的选择,而人是有恶的成分的,而儒学的规则中建立的却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既然这种规则不可能实行,潜规则,作为实际运行的规则开始发挥更加实在的作用。因此,和珅的存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首先顺承君意,君心自乐。君王也是人,然而在理想国和儒家的世界中,君王都是大公无私的存在,所以中国才会说圣上,君王已经不是人了。但君王确是仅仅是天子,是天的子,不是天,也有七情六欲,也想听好话,顺己意。和珅存在的价值首先即在如此,正如乾隆偶尔与和珅的推心置腹中说的,只要我乾隆一天在,你和珅就一天在。其次为君解忧,想在君前。君王既然是人,那他也必然也有一些一般人的想法,如想把苏卿怜金屋藏娇,这种事情是“圣上”所不能为的,这是祖宗规则的要求,这样君王就需要一个能为君解忧的人,而这也正是和珅超越一般贪官的原因,他尽管贪,但他能为君王想,而且想在前面,为君解忧,正如和珅所言,自己深谙乾隆的心理。再次维护官场统治秩序。假如说纪晓岚面向的是体制外的人,实现对这些人的统治,那和珅面向的就是官场内部。为官不贪是不可能的,这是封建制度性的问题,和珅的存在肯定了贪污,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贪污的底线,也就是这个潜规则的底线。和珅贪是贪,但当涉及一些国家大事的贪污时,他是尽量撇清的,如甘肃的案子,尽管有百万两的贿赂,但他知道这是潜规则的底线,否则当自己冲破这个底线的时候,也就是自己玩完的时候。这种底线就是你可以贪,但你不能为害国家统治,不能害君王。只要一心为上面办事,在这种潜规则中试探游走,不会出现太大问题,这也就是为官之道了。某些官员说着自己都不信的话,但那是上面要他说的,此处罢免,他出升职,这是此种制度的常态。三、乾隆——所谓帝王术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也就是帝王术的根结,儒家虽陈义甚高,但帝王明白那不过是笼络天下士子的手段;潜规则虽然手段卑劣,但那却是这个国家真实的规则。出现这种矛盾,在于国家先天的非正义性,封建统治天生就是一种专制统治,其不同于民主国家,既然是一种专制,在里面言说仁义礼智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也正是这种制度性的困境,使有识的帝王知道,贪污腐败是坏在根子上的,是无法避免的,只可能进行控制;而且腐败也是必要的,这成为牵制官员的一种手段,成为实现一定目的的途径。所以只要是民主制度不健全的国家,反贪只能是一种口号,不可能真的反,仅仅是达成当前统治者某种目的的手段,因为其统治本身打着不正义的烙印。帝王术一般是先王教给继承者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先王可能会说这样三句话,也就是窃以为的帝王术的内核:首先儒家的学说仅仅是实现维护统治的手段,不要真信;官员贪腐,鱼肉乡民等不光明的东西不要认为不对,正是他们的这种管理,才维护了这个帝国的存在和稳定。不光明的东西是帝王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制度性的困境。同时这种不光明的存在,即为帝王做了事情,如果他们冲破潜规则要解决之,他们的家财也就成了帝王的,而人民记着的只是帝王为他们除去贪官污吏的好,这进而成为帝王标榜的手段,君王也名利双得。建国后,孔孟之道受到粗暴的批判,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好事,但是当前没有解决那种粗暴的前提下,又出现提倡孔孟之道的苗头,这可能是新的一场愚民的前奏。其次不要太偏重规则的维护者和潜规则的维护者。太偏重规则,那既得利益者会很不满,进而招致统治阶层内部的残害,因为你是这种不正义的制度的维护者,不能得到了这种不正义制度的好处,反过来反对,像光绪就是这种行径的例证。你也不能太偏重潜规则,这种潜规则在传统中就是权谋,那样的话,自己的统治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控制,历代的宦官当道就是这种偏重讲潜规则帝王的例证。再次要寻求规则和潜规则之前的平衡。此两种人因为价值观的不同往往水火不容,这样他们既可以相互牵制,使帝王真正成为获利者,而不会因为一方过强而被算计;又可以相互促进,潜规则是制度内的规则,但这种潜规则如果不受控制,最后导向的是统治者的无底线和低能化,正如曹刿说的“肉食者鄙”,从体制外吸收规则者,可以刺激他们,维持或者提高潜规则的底线,而不至于无法无天,同时潜规则者也能促进规则者寻求一种恰当的,而非生硬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三个人的演绎,提升了一般古装宫廷剧的内涵,将其从一般的嘻嘻笑笑的层面提升到了启蒙的层次,这可能是编剧的功劳,也可能是演员的功劳。但无论如何,此种电视剧在提升观众的思维层次,其必然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光辉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