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海报剧照

风起陇西第24集

  • 陈坤,白宇,聂远,尹铸胜,常远,杨颖,孙怡,俞灏明,王骁,杨轶,张晓晨,刘亭作,赵峥,从瑞麟,张戈,侯玮涛,彭义程,强巴才丹,陈凯文,李士刚,张优,朱超艺,李凯,董浩然,韩秀一,周小川,刘一辉,郭昱德,杨博潇,马学雷,高睿菲儿,戴毅,李芸,郭家诺,张孝文,杨磊,王浩杰,牛志强,李小朋,朱时峰,李槐龙,杜长安,袁帅,丹帅,李泰延,马思妍,董子健,李光洁,郭京飞
  • 路阳

  • 国产剧

    内地

    普通话

  • 2022

@《风起陇西》相关热播

@最近更新国产剧

@《风起陇西》相关影评

大结局已经过去了十多天,但这部剧带给我的震撼与思考一直持续到现在。关于剧情、原著、拍摄手法、优缺点的分析,评论区的大神们都讲得很多、很全了,小白如我就不再画蛇添足了。我这篇剧评,更多的是想要与追完整部剧的(或是因为种种原因中途弃剧的)朋友们做一些剧情之外的延伸交流与探讨。作为一部融合了谍战、权谋、悬疑等多种元素的古装剧,《风起陇西》可以说是精准地踩中了近些年我国电视剧观众的兴奋点。这种来自于“买方市场”的巨大关注,在无形之中也让大家对这部剧有了更为严苛的评判标准。《风起陇西》7.7分的开分,到现在涨至7.9分的成绩,六万多人打分参与。无论是在讨论组,还是在讨论区,关于豆瓣评分、角色动机、演员表演之类的话题总是能引发一次又一次的激烈讨论。远方的哭声 VS 近处的哭声《风起陇西》带给我最大的触动,要先从一个题外话说起。《奇葩说》第六季第4期节目中,曾提出过一个精彩绝伦的辩题——如果美术馆着火了,你能救出一幅名画,或是一只猫,你会作何选择?当时,黄执中提出了“远方的哭声”这样一个看似高大上的概念。他认为,“对世界的认知水准越高,我们听到的哭声就越遥远”。“名画”承载的似乎是我们尤为珍视的人类文明,而猫,只不过是“近处的哭声”而已。在沉重且遥远的哭声面前,牺牲近处的猫的生命,似乎是最zzzq的选择。黄执中的这个观点,我自然是无法苟同的。相比之下,我更赞同李诞一方“救猫”的观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他也不劳其筋骨,他也不苦其心志,他就天天想着怎么去牺牲别人,怎么牺牲小的去救大的,怎么牺牲这个近的,去救那个远的。他们疯了吗?”我们试着把话题再拉回《风起陇西》。上述辩题中正方与反方截然不同的立场,刚好与剧中的两个阵营完美对应。以杨仪、冯膺为首的“救画”派,永远都是“大局为重”,终日都在忙于排兵布阵,言谈之间都是国家大义、兴复大业。(先补充一句,杨仪和冯膺这两个角色在本质上也有着巨大的区别,喜欢冯膺的同学先别喷,这个我稍后会有进一步的探讨。)(虽然对冯膺的观点无法苟同,但非常非常喜欢聂远老师的演绎!)反观另一方,以荀诩为代表的“救猫”派。他们会因为翟悦、廖会这些“小人物”的牺牲而自责,也会因为真相的埋没而痛心疾首。他们无法对“近处的哭声”视而不见,在他们心中,生命的意义远大于一切。他们是法理与良善共存于心的理想主义者,是这个世界的“极少数”,是我们眼中的“异类”,却也是真正意义上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人。正如陈恭在决定牺牲自己、慷慨赴死之前,对荀诩的一番评价所说——“他跟别人不一样,像他这样的人,这世上太少了”。爱全人类容易,爱特定的人很难。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风起陇西》的结局是让人无比欣慰的。它肯定了牺牲的珍贵价值,但又不鼓励无谓的牺牲;他肯定了冯膺、郭淮等人在权谋上的高瞻远瞩,但也让陈恭、荀诩这样的“小人物”有了一些为自己发声的机会。这个结局也恰好呼应了第一集中诸葛亮对幼时的荀诩说的那句话——这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值得万金。这些话,荀诩听进去了,他也做到了。那个看似不那么“有用”的、笨拙的、不讨巧的荀诩,最终还是活下来了,这样的结局同样预示着,对善念的坚持从来都不会消散,对真相的执着也并不会被割舍。“远方的哭声”并不比“近处的哭声”更高级,生命的意义大于一切。希望我们都能如陈恭之所愿,都能像荀诩坚持的那样,热爱“生命”本身,而不是一边满嘴说着仁义道德,一边以生命为代价,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生命的意义”。陈恭VS冯膺VS杨仪在剧中这些动人的角色里,最让我们牵挂、揪心的,莫过于陈恭了。究其原因,他身上承载的那些极为纯粹的苦难、难以调和的割裂,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望的、无解的、无法承受、甚至无法想象的。父亲死于战场,妻子死于潜伏行动,到最后自己也搭进去一条命… …纵向来看陈恭的故事线,未免显得过于“心塞”了。但细细品味他前后的心理变化,一切所谓的“反转”,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最初,同样是提到光复汉室,陈恭与荀诩的目的其实就有很明显的不同。陈恭的目的,是宏观意义上的“不再有战争”,而荀诩的目的,是更为微观、具体的,“为了像你我这样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在经历了卧底、(疑似)策反、顶替靡冲、回归蜀国等一系列的磨难之后,陈恭渐渐成了追剧的我们公认的那个“最难看懂”、“最难猜透”的角色。但直到最后,听到他开始反思究竟谁对谁错、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换来荀诩周全的时候,陈恭这个角色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转变。以自我牺牲为前提,去制止更多无谓的牺牲。陈恭在剧情后半段中的转变,也是我认为这部剧里最为高光、精彩的一段。杨仪这个角色,可以算是陈恭的完全对立面。他躲在幕后,用一个看似正义的理由,罔顾众游枭的生死于不顾。不客气的说,他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最怕遇到的那种人。在每一次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都会牺牲别人、保全自己。在这一点上,冯膺和杨仪有着最大的不同。虽然他们二人是同样的主张、相似的立场,但冯膺和杨仪最大的区別在于,轮到自己该牺牲的时候,冯膺会二话不说,奉献自己的生命。而杨仪,永远都会在最后关头趋利避害、能闪多快就多快。个人觉得,这个剧最厉害的地方在于,这些角色之中并不存在绝对、片面、非黑即白的人。即便是纯粹如荀诩、聪敏如陈恭、狡猾如冯膺,都曾经或主动、或被动的伤害到了其他的人。尤其是冯膺,用游枭的命作为筹码与郭淮交换情报,这从维护家国权益的角度来说,是怎么也洗不干净的污点。但从冯膺的角度来说,他的逻辑从头至尾都是能够自洽的。换句话说,从始至终他都是知行合一的。这一切设定,外加聂远老师的高超演技,使得冯膺这个角色非常立体、可爱。而杨仪,则是做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示范。他无视陈恭在他所制造的一系列事件中失去了多少东西,一心只想搞垮李严。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他想到的就只有功与名。纵观全剧,荀诩追求的是真相,陈恭追求的是道义,而杨仪追求的是什么?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甚清楚罢。两块令牌中的人性之美柳莹最后去向几何,剧中并没有直接交待。与大部分观众一样,我也希望她能够去往东吴,与荀诩相遇。作为俗人的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在悲壮的底色上读到一丝温柔。柳莹最后拿出荀诩、陈恭两块令牌的镜头,就是这难得的一丝温柔。翟悦之死,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荀诩和陈恭两个人之后的决策。荀诩对翟悦的自责与痛心,自然不用多说。最后他选择将通行令牌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弥补。虽然立场不同,柳莹又何尝不是另一个翟悦呢?陈恭给柳莹的第二块令牌,其实是给了荀诩一个交待。他知道荀诩和柳莹心中都有彼此,给荀诩喜欢的人留了一条活路,自己选择慷慨赴死。与其说是陈恭在失去翟悦之后下定决心随心爱的人而去,不如说他是在被卷入种种勾心斗角的境地之后,彻底失去了与这些人缠斗下去的动力,也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总结短短24集,始于陈恭与荀诩的友谊,终于陈恭与荀诩的告别,始于诸葛丞相对幼年荀诩的谆谆教诲,终于诸葛丞相与李严的终极对峙。无论是剧里还是剧外,都有很多值得单拎出来探讨的点。篇幅有限,我就暂时只探讨文章中这一小部分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一定会去二刷、三刷这部剧~这是一个想象的故事,但谁说想象之外不能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