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海报剧照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HD

  •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 克日什托夫·维日比茨基

  • 纪录片

    其它

    其它

  • 1996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相关影评

 碰到基耶斯洛夫斯基是大学的时候。当时爹喜欢攒电影(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他除了动作片和007之外对其他的并不很感兴趣),我在柜子里发现一套《红》《白》《蓝》。     当时不懂,没看。后来先看了《红》,广告女孩和老头看世界,好片子,言之有物,让人淡淡地想念。     冬天看纪录电影,发现基耶斯洛夫斯基最早拍的是纪录电影,后来才转向故事片的。     那个最经典的好片子叫《初恋》,拍摄了一对恋人从恋爱到婚姻到生孩子的故事,印象深的是两人很爱的时候一起读一本育婴书,基耶斯洛夫斯基把镜头锁在女孩脸上做特写,女孩脸上,幸福而羞涩。     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想的点子,让他俩一起看育婴书的。     还有一个叫《谈话头》的片子,向100个毫无准备的人提问关于幸福,后期剪辑在一起。     2005年,做《幸福在哪里》,我这样拍了十几个人,然后以10年为一个界限,分成不同年代剪辑了出来。     就是这个懂细节的导演,从1973年拍了《初恋》后突然转向。1976年以后的片子,罕有纪录片,几乎全是故事片。     波兰和中国曾经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不同的是这个欧洲国家在信仰和与苏联关系上和中国不一样。有趣的是,《初恋》诞生的70年代初,波兰也在大干快干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在宏观计划下高速发展;《谈话头》诞生的80年代,经济积重难返;90年代东欧巨变后,回复信仰本源的波兰又迅速发展。     今天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文章《纪录片的独特角色》,得到答案。     这个波兰人毕业于消防员训练学校和电影学校,在毕业的时候写道:“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了故事和情节,既然现实中已有这样的东西,我们又何必去编造呢?”     于是有了《初恋》、《洛兹小城》、《谈话头》。     在下面的一部叫做《车站》的纪录片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素材被警察带走查看,后来才知道,原因是他拍摄车站投币储物柜的时候,刚好有一个弑母的女孩把尸体存在同一排柜子里,警察试图从他的素材里取证。     除掉道德因素,基耶斯洛夫斯基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的拍摄干扰了被纪录者的正常生活。     而且,他渐渐发现,有个更大的瓶颈:     “并非每件事都是可以被描述的,这是纪录片最大的问题。你越想接近某人,那人就会躲得越远。这大概是我改拍故事片的原因。”     之后的故事片,基耶斯洛夫斯基一直是言之有物的。用红说博爱,用白说平等,用蓝说自由。对人的精神世界提问,然后自己回答。     他说:“我甚至可以去买点甘油,滴在女演员的眼睛里,然后她就会开始哭泣。有几次我拍到了真实的眼泪,那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不过,我现在已经完全用甘油了。我害怕真实的眼泪,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权利去拍摄它们。”              这就是从从眼泪到甘油眼泪,从拍到不拍,能与不能之间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故事。     少不经事,但气傲,觉得什么都可以囊括在镜头内;老了,经历了岁月,想说,能说,却发现了这个世界太多的不可接近、不敢接近,不确定性,谨慎言说和不可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