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60分海报剧照

法治中国60分更新至20190607期

  • 内详
  • 内详

  • 综艺真人秀

    大陆

    国语

  • 2019

    @《法治中国60分》相关热播

    @《法治中国60分》相关影评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也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

    人生有很多种选择。

    有人选择发散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延展。

    有人却因为一时的冲动,酿成大错,不仅伤害了他人,自己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律法的存在,就是为了惩戒那些犯错误的人。

    这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死刑犯。

    《烈日灼心》中,邓超饰演的辛小丰被执行死刑

    他们大多数,都犯了不可饶恕的罪恶。

    在外人眼中,他们是人间的恶魔、社会的渣滓;

    危害社会,无恶不作。

    因此,很少有人愿意聆听他们的想法。

    但是曾经有一档国产访谈节目,却敢于越过雷池,和那些死刑犯人对话——

    《临刑会见》(2010)

    这是河南电视台,在2006年推出的一档访谈节目。

    作为一档法制类节目,《临刑会见》和《今日说法》、《法治在线》这类案情还原式的法制节目完全不同。

    它关注的,都是大案、要案;

    采访对象,也都是即将行刑的死刑犯人。

    节目的本意,是通过对话的模式,让死刑犯悔过自己的罪过;

    并且警醒广大观众,不要作恶。

    这样新颖大胆的节目形式,在国外都很少见。

    而在国内,它也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

    郑州地区同时段的收视排名前三,一度成为河南台收视率前十的热门节目。

    不过就在2012年,这档做了6年的节目停播,消失在观众的视线中。

    而在2010年的时候,BBC根据这档采访死刑犯的节目,制作了一个关于节目幕后的纪录片。

    在BBC客观的第三视角下,我们其实不难窥视到,节目停播的原因。

    这还要从节目本身说起。

    节目最初的立意,无疑是好的。

    既可以履行媒体舆论监督的职责,又能向大众普及法律知识;

    更能在案件悲剧的背后,洞穿人性的复杂。

    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节目却变了味道。

    节目的选题,基本以残忍的凶杀案件为主。

    而对于其他类型的死刑案件,节目却没有过多触碰。

    原因不言而喻。

    电视台也要为收视率做出考量;

    而只有猎奇震惊的内容,才能获得更好的收视率。

    杀害前妻后纵火焚身的杀人犯,和女友密谋杀害外公外婆的大学生,遭到丈夫凌辱而起杀心的妻子…

    这些离奇的案件,每一桩都让人瞠目结舌。

    有了离奇的内容,更要有一个离奇的标题。

    “孤独男人、曲折离奇的、离婚风波”

    “凌晨大火引出一桩杀人惨案,案发之夜,是什么引爆了绝望与疯狂”

    这种博眼球的标题,比《走近科学》还玄乎的片头;

    和当今一些标题党,如出一辙。

    自媒体为了流量,可以编造传播谣言;

    传统媒体为了收视率,同样可以做出迎合大众的报道。

    说到这里,派爷先来介绍一下这档节目的核心人物,丁瑜。

    她不仅是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还是节目的制片人。

    六年的时间里,她采访过200多位死刑犯人。

    在2009年,丁瑜还获得了全国十佳法制节目主持人的称号。

    光鲜的荣誉,却不一定能说明她是一个优秀的访谈主持人。

    保证客观中立的态度,尽可能地还原事实真相;

    是一个媒体人的职业伦理规范。

    而一个法制节目的主持人,更不能超越媒体人的身份,用法律和道德审判被采访者;

    更不能利用自己的舆论主导权,表达个人的主观感受。

    可惜,丁瑜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一次,他采访了一个绑架并且杀害儿童的罪犯。

    在丁瑜面前,杀人犯将他作案的经过,不动声色地复述出来。

    而作为一个已为人母的女性,她的主观情绪,在这一刻瞬间爆发出来。

    她质问对方:

    怎么可以下得了手呢?又不是禽兽。

    面对这样的诘问,杀人犯脸上却写满了不屑、冷漠。

    这让丁瑜的情绪更加无法克制。

    她不仅掉下了眼泪,并且跳脱出主持人的身份,说了这样一句话:

    所有人都应该恨你们。

    当然,从一个有良知人类的角度来看,这个死刑犯罪不可赦;

    丁瑜的态度没有任何不妥。

    但在彼时彼刻,她不可以是丁瑜,而是一名采访者。

    她需要做的,是让杀人犯说出残忍的事实真相,给观众以警醒;

    而不是把握着话语权,煽动着情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给予犯人道德审判。

    后来又有一次,她采访了一个同性恋死刑犯。

    就算是今天,中国依然有不少人对于LGBT群体的态度,十分抵触。

    更不要说十年前了。

    这个死刑犯人叫做包荣亭。

    父母不理解他的性取向,使得他心理状况愈发压抑、扭曲;

    最终他爆发了,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这出人间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同性恋群体无法得到大众的正视。

    节目组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契机;

    引导舆论探讨这个话题,让大家把同性恋们当成普通人看待。

    可丁瑜作为一个传统女性,当时却无法接受像包荣亭这样的人。

    她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对他进行人格审判和道德拯救。

    (说起话来“gay里gay气”,还杀了自己的母亲,妥妥是一个变态啊。)

    采访中,令丁瑜没想到的是,包荣亭竟然先开口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和我说话,感觉舒服吗?

    丁瑜是浑身的不自在,但为了“尊重”他,还是装作很舒服的样子。

    到了行刑那一天,包荣亭的家人没有来到刑场,和他进行最后的“临刑会见”。

    因为同性恋的身份,他成了「被嫌弃的包荣亭」。

    来看他最后一面的,只有为了做节目而来的丁瑜。

    临刑之前,包荣亭想和丁瑜握个手,以表感激。

    可是看着包荣亭指甲里满是污垢、黑黑的脏手;

    那一刻,丁瑜思绪万千。

    “我为什么要和他握这个手?这个握手能给他怎样的慰藉?”

    最终,她只伸出了中指,用自己指尖在包荣亭的指尖上,轻轻滑过。

    过了很久,她依然觉得中指的指甲,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觉。

    更为讽刺的是,这期节目叫做:

    “剖析同性恋者沦为死刑犯的心路历程;

    关注同一片蓝天下的神秘群体”

    然而,既没剖析,也没关注。

    当然,这并不能说,丁瑜的人品有问题。

    一个人,完全可以有不喜欢甚至厌恶某个群体的权利。

    她也说,这是她的「本能反应」。

    主持这档节目的六年里,丁瑜几乎每天都经历着生离死别。

    她的采访对象都是罪大恶极之人。

    甚至犯人们生前最后见到的人,可能就是她。

    曾经有一次她出差的时候,在火车上望着窗外的夜景;

    田野上站着齐刷刷的一排,全是她采访过的已经被执行死刑的人。

    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她所承受的压力,要远超我们普通人的想象。

    因此,我们也应该对她和这档节目,抱以更宽容的态度。

    但是从原则的角度来讲;

    一个媒体人,尤其是一个访谈节目的主持人;

    当镁光灯亮起、麦克风打开、摄像机开始拍摄的一刻起;

    她的言行举止,就不再代表她个人。

    她的态度,会被无限放大;

    她的声音,会成为舆论的导向。

    作为一个普通人,丁瑜可以不喜欢包荣亭,不喜欢绑匪,不喜欢纵火犯。

    但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她不可以在镜头里表现出任何厌恶的情绪。

    因为不论是悲悯还是厌恶,憎恨还是同情;

    媒体人都不应该在还原事实真相的过程中,掺杂任何的主观情绪。

    那样的所谓“真相”,反而会离真相本身,越来越远。

    就像前不久,某些媒体关于“汤XX案件”;

    在没有了解事实完全经过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篇报道。

    很快,这篇报道便引来了轩然大波。

    文章中不仅没有详尽的调查走访;

    连字里行间都带有笔者强烈的主观感受。

    最为可怕的,文章还曝光了当年受害者的部分隐私信息;

    让汤XX站出来,还公众一个真相。

    文章的标题,更是扎眼:

    这个标题,几乎就是无良媒体的缩影。

    再多的引号,也改不了这篇报道偏颇的调性。

    为了阅读量,什么惊爆的字眼,他们都敢用。

    汤XX的案件,派爷不清楚真相,也不敢对这个案子胡说什么。

    因为任何一种不公正的观点,都会伤害到一些无辜的人。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行更加负责。

    这口“人血馒头”,爷可不敢吃。

    不过派爷知道,任何新闻报道,都应该以事实为基础。

    没有事实依据的报道,就是垃圾;

    不根据事实真相做报道的记者,也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