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60分》相关热播
-
更新至20230213期
11点热吵店
沈玉琳,殷悦
-
连载至19期
今晚开赞吧
罗时丰,胡小祯
-
更新至第20230209期
天天七点综
内详
-
更新至20211110期
女儿们的恋爱4嗑糖版
张雨绮李柄熹周扬青罗昊孟子义李莎旻子樊凯杰
-
20120526期
幸福来欢唱
内详
-
更新至20230213期
经典传奇
张辰亮,曲洪禹
-
更新至20210521期
大医本草堂
主要嘉宾王婉晨、李禄思
@最近更新综艺
-
更新至第20230213期
小姐不熙娣
徐熙娣,柳翰雅
-
更新至第20230213期
闹着玩
内详
-
更新至第20230213期
同学来了
林暐恒,纳豆,安心亚,何妤玟,无尊,杨昇达
-
更新至第20230212期
詹姆士出走料理
郑坚克
-
已完结
-
已完结
德云社师徒父子相声大典西安站
郭德纲,于谦
-
HD国语
致敬白衣天使公益云演唱会
陈铭,徐春妮
@《法治中国60分》相关影评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也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
人生有很多种选择。
有人选择发散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延展。
有人却因为一时的冲动,酿成大错,不仅伤害了他人,自己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律法的存在,就是为了惩戒那些犯错误的人。
这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死刑犯。
《烈日灼心》中,邓超饰演的辛小丰被执行死刑他们大多数,都犯了不可饶恕的罪恶。
在外人眼中,他们是人间的恶魔、社会的渣滓;
危害社会,无恶不作。
因此,很少有人愿意聆听他们的想法。
但是曾经有一档国产访谈节目,却敢于越过雷池,和那些死刑犯人对话——
《临刑会见》(2010)
这是河南电视台,在2006年推出的一档访谈节目。
作为一档法制类节目,《临刑会见》和《今日说法》、《法治在线》这类案情还原式的法制节目完全不同。
它关注的,都是大案、要案;
采访对象,也都是即将行刑的死刑犯人。
节目的本意,是通过对话的模式,让死刑犯悔过自己的罪过;
并且警醒广大观众,不要作恶。
这样新颖大胆的节目形式,在国外都很少见。
而在国内,它也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
郑州地区同时段的收视排名前三,一度成为河南台收视率前十的热门节目。
不过就在2012年,这档做了6年的节目停播,消失在观众的视线中。
而在2010年的时候,BBC根据这档采访死刑犯的节目,制作了一个关于节目幕后的纪录片。
在BBC客观的第三视角下,我们其实不难窥视到,节目停播的原因。
这还要从节目本身说起。
节目最初的立意,无疑是好的。
既可以履行媒体舆论监督的职责,又能向大众普及法律知识;
更能在案件悲剧的背后,洞穿人性的复杂。
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节目却变了味道。
节目的选题,基本以残忍的凶杀案件为主。
而对于其他类型的死刑案件,节目却没有过多触碰。
原因不言而喻。
电视台也要为收视率做出考量;
而只有猎奇震惊的内容,才能获得更好的收视率。
杀害前妻后纵火焚身的杀人犯,和女友密谋杀害外公外婆的大学生,遭到丈夫凌辱而起杀心的妻子…
这些离奇的案件,每一桩都让人瞠目结舌。
有了离奇的内容,更要有一个离奇的标题。
“孤独男人、曲折离奇的、离婚风波”
“凌晨大火引出一桩杀人惨案,案发之夜,是什么引爆了绝望与疯狂”
这种博眼球的标题,比《走近科学》还玄乎的片头;
和当今一些标题党,如出一辙。
自媒体为了流量,可以编造传播谣言;
传统媒体为了收视率,同样可以做出迎合大众的报道。
说到这里,派爷先来介绍一下这档节目的核心人物,丁瑜。
她不仅是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还是节目的制片人。
六年的时间里,她采访过200多位死刑犯人。
在2009年,丁瑜还获得了全国十佳法制节目主持人的称号。
光鲜的荣誉,却不一定能说明她是一个优秀的访谈主持人。
保证客观中立的态度,尽可能地还原事实真相;
是一个媒体人的职业伦理规范。
而一个法制节目的主持人,更不能超越媒体人的身份,用法律和道德审判被采访者;
更不能利用自己的舆论主导权,表达个人的主观感受。
可惜,丁瑜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一次,他采访了一个绑架并且杀害儿童的罪犯。
在丁瑜面前,杀人犯将他作案的经过,不动声色地复述出来。
而作为一个已为人母的女性,她的主观情绪,在这一刻瞬间爆发出来。
她质问对方:
怎么可以下得了手呢?又不是禽兽。
面对这样的诘问,杀人犯脸上却写满了不屑、冷漠。
这让丁瑜的情绪更加无法克制。
她不仅掉下了眼泪,并且跳脱出主持人的身份,说了这样一句话:
所有人都应该恨你们。
当然,从一个有良知人类的角度来看,这个死刑犯罪不可赦;
丁瑜的态度没有任何不妥。
但在彼时彼刻,她不可以是丁瑜,而是一名采访者。
她需要做的,是让杀人犯说出残忍的事实真相,给观众以警醒;
而不是把握着话语权,煽动着情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给予犯人道德审判。
后来又有一次,她采访了一个同性恋死刑犯。
就算是今天,中国依然有不少人对于LGBT群体的态度,十分抵触。
更不要说十年前了。
这个死刑犯人叫做包荣亭。
父母不理解他的性取向,使得他心理状况愈发压抑、扭曲;
最终他爆发了,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这出人间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同性恋群体无法得到大众的正视。
节目组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契机;
引导舆论探讨这个话题,让大家把同性恋们当成普通人看待。
可丁瑜作为一个传统女性,当时却无法接受像包荣亭这样的人。
她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对他进行人格审判和道德拯救。
(说起话来“gay里gay气”,还杀了自己的母亲,妥妥是一个变态啊。)
采访中,令丁瑜没想到的是,包荣亭竟然先开口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和我说话,感觉舒服吗?
丁瑜是浑身的不自在,但为了“尊重”他,还是装作很舒服的样子。
到了行刑那一天,包荣亭的家人没有来到刑场,和他进行最后的“临刑会见”。
因为同性恋的身份,他成了「被嫌弃的包荣亭」。
来看他最后一面的,只有为了做节目而来的丁瑜。
临刑之前,包荣亭想和丁瑜握个手,以表感激。
可是看着包荣亭指甲里满是污垢、黑黑的脏手;
那一刻,丁瑜思绪万千。
“我为什么要和他握这个手?这个握手能给他怎样的慰藉?”
最终,她只伸出了中指,用自己指尖在包荣亭的指尖上,轻轻滑过。
过了很久,她依然觉得中指的指甲,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觉。
更为讽刺的是,这期节目叫做:
“剖析同性恋者沦为死刑犯的心路历程;
关注同一片蓝天下的神秘群体”
然而,既没剖析,也没关注。
当然,这并不能说,丁瑜的人品有问题。
一个人,完全可以有不喜欢甚至厌恶某个群体的权利。
她也说,这是她的「本能反应」。
主持这档节目的六年里,丁瑜几乎每天都经历着生离死别。
她的采访对象都是罪大恶极之人。
甚至犯人们生前最后见到的人,可能就是她。
曾经有一次她出差的时候,在火车上望着窗外的夜景;
田野上站着齐刷刷的一排,全是她采访过的已经被执行死刑的人。
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她所承受的压力,要远超我们普通人的想象。
因此,我们也应该对她和这档节目,抱以更宽容的态度。
但是从原则的角度来讲;
一个媒体人,尤其是一个访谈节目的主持人;
当镁光灯亮起、麦克风打开、摄像机开始拍摄的一刻起;
她的言行举止,就不再代表她个人。
她的态度,会被无限放大;
她的声音,会成为舆论的导向。
作为一个普通人,丁瑜可以不喜欢包荣亭,不喜欢绑匪,不喜欢纵火犯。
但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她不可以在镜头里表现出任何厌恶的情绪。
因为不论是悲悯还是厌恶,憎恨还是同情;
媒体人都不应该在还原事实真相的过程中,掺杂任何的主观情绪。
那样的所谓“真相”,反而会离真相本身,越来越远。
就像前不久,某些媒体关于“汤XX案件”;
在没有了解事实完全经过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篇报道。
很快,这篇报道便引来了轩然大波。
文章中不仅没有详尽的调查走访;
连字里行间都带有笔者强烈的主观感受。
最为可怕的,文章还曝光了当年受害者的部分隐私信息;
让汤XX站出来,还公众一个真相。
文章的标题,更是扎眼:
这个标题,几乎就是无良媒体的缩影。
再多的引号,也改不了这篇报道偏颇的调性。
为了阅读量,什么惊爆的字眼,他们都敢用。
汤XX的案件,派爷不清楚真相,也不敢对这个案子胡说什么。
因为任何一种不公正的观点,都会伤害到一些无辜的人。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行更加负责。
这口“人血馒头”,爷可不敢吃。
不过派爷知道,任何新闻报道,都应该以事实为基础。
没有事实依据的报道,就是垃圾;
不根据事实真相做报道的记者,也是垃圾。